核心提示
今年2月1日,“医信天下”网发布《2015年度中国医院影响力综合排行》,深圳市儿童医院荣获2015年度中国医院影响力儿科专业排行第十名。这也是我市唯一一家进入国内十强的医院。
3月25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医院协会年会上,广东省十名优秀院长获表彰,市儿童医院钟山院长名列其中。
2012-2015年,在深圳市卫计委医疗质量整体评估中,深圳市儿童医院连续四年位列专科医院第一名。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最宝贝的,因此儿科服务尤为不易。深圳市儿童医院是全国最年轻的儿童医院,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儿童医院。近年来,通过创新改革,无论是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还是医患关系,深圳市儿童医院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当前医改的重点是公立医院改革,这也是改革的难点和攻坚点。记者近日探营市儿童医院,实地看看这些创新改革给医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给正在进行的医改提供哪些借鉴?
“智慧医疗”,让患儿就医少排队
儿童病情突发多变,家长带娃看病心急如焚,“一娃生病、全家出动”。作为深圳唯一一家儿童专科医院,过去,在每年就诊的高峰期,家长带娃看病,哪怕是急诊,排队六七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为挂上门诊号,家长半夜出动搬着小板凳在窗口排队。
儿科医生难招,是全国普遍的现象。医生少,患儿多,资源有限,如何挖潜力,改善就医体验?
在抓管理、改流程的同时,医院将目光聚焦到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打造智慧医疗,借力“互联网+”,来缓解儿童看病难。
挂号难?不出家门可挂号!
去年3月份,市儿童医院以“当日预约”服务打响了医院“智慧医疗”的头响炮,这也是全市首个推出“当日预约”服务的医院。通过手机、互联网平台,家长在家最快可预约到两小时之后的号源,按照预约的时间段,提前半个小时到医院就可以了。大大缩短了患儿在医院等候的时间。
试点一推出,立即受到家长们的好评。市儿童医院紧接着对服务系统进行了升级,并把门诊非急诊号源全部开放到网上,每天6点钟开始网上和医院窗口同步号源进行分时段挂号,如果网络平台显示该门诊科室没有可预约号源,表示现场窗口也挂不到号。“这好比把医院的挂号大厅搬到了就诊者家中,不仅节省了家长排队挂号的时间,还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医院人满为患现象,使患儿家长告别了以前早早来医院排队,挂到号再回家接小孩就诊的历史。”市儿童医院门诊办主任丛敏说,“当日预约挂号在一定程度上还遏制了票贩子。”
据悉,市儿童医院网上预约平台已有电话(114、12580)、网站(医院官网、就医160)、APP(就医160、健康易、医指通、翼健康、就医宝、无线城市)、医院微信公众号和现场预约方式。
缴费难?轻松就医在指尖!
在解决挂号排长队问题后,市儿童医院又把目光聚焦到缴费窗口排队的问题上。继在全市首创了门诊一卡通“边就诊边付费”模式后,去年6月份,市儿童医院借助微信公众号上线的平台优势,又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微信诊中支付服务,更在今年2月底推出了扫码支付。“医生开出的处方笺上印有缴费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支付。”谢女士是市儿童医院的“常客”,直夸这项服务方便。
如今,在市儿童医院,已经实现了最便捷的就医网上医院:预约挂号、取号候诊、查报告单、手机缴费、就医评价,轻点手机全能办妥。
据市儿童医院门诊办统计数据显示,该院2015年预约挂号放号量877438个,预约就诊人次621604,年度预约诊疗率达40.3%。目前,扫码支付约占每日支付总量的40%。患者排队少了,医院就医秩序更好了,医患也和谐了!
提升技术,深圳孩子看大病不跑外地
近日,市儿童医院双喜临门,两大“三名工程”项目相继启动。
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深圳唯一的儿童血液肿瘤诊疗中心,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单位、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深圳市医管中心领先学科,综合实力国内排名前列。在“三名工程”中,该科牵手综合实力北美排名第三多伦多大学附属病童医院,开展白血病、实体瘤、影像、病理、外科等多个专科的深度合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中国一流小儿血液肿瘤诊疗中心,并建立国家级儿童肿瘤专科医生培训基地。经持续努力,该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近两年科室累计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48例,成功率达100%,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肯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生存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是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学科,也是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深圳市医管中心领先学科,该科通过深圳市三名工程引进北京儿童医院杨永弘院士儿童呼吸团队,强强联合,以深圳市儿童医院为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国际合作,建立中国儿科抗生素耐药与监测网、儿童呼吸系统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及研究技术平台、儿童睡眠呼吸监测技术平台以及深圳市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努力,深圳市儿童医院作为主办方,呼吸科成功申请“2017年世界儿科感染大会(WSPID)”在深圳召开,这是WSPID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与此同时,市儿童医院也加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通过集团内的机制和绿色通道较为方便地获得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内的优质医疗资源,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医疗技术是医院的软实力。近年来,为加快领先学科和重点学科发展,市儿童医院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培养、财政支出等方面均予以大力支持。
医院建立了容错机制鼓励开展新技术;实施《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人员科研工作时间补助实施细则》,保障临床医务人员“做科研不吃亏”;并通过“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人才梯队;举办科教表彰大会,为科教创新助跑。天道酬勤,厚积薄发!市儿童医院各专业竞相发展,疑难疾病救治和危重症抢救水平继续提升,部分优势专科开展的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甚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在,不仅深圳的重症患儿不出深圳,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手术治疗,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患儿前来就医。
3岁的斯里兰卡男孩Dulen,出生时被诊断为先天多器官畸形,不但长有两个生殖器、两个肛门,而且耻骨分离、骶尾骨畸形,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个小鸭子。2015年3月1日,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骨科和普外科联合为他成功地施行了骨盆前后路径双截骨、耻骨闭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重复尿道切除(左侧)、阴茎海绵体成形、阴囊成形术、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手术持续约14小时,复杂的多部位畸形手术合并一次性完成,在全世界还是首例。
2月24日晚上7时许,一个10岁男孩在和朋友玩耍时从高处坠落,一支竹棍(长约63cm,直径约1.5cm)自患儿左侧大腿根部插入,穿过腹腔、胸腔直至右侧颈部,贯穿了心脏、膈肌、肝脏、胃、结肠等器官组织,孩子危在旦夕!当晚,患儿从当地医院急诊转入市儿童医院,绿色通道立即响应,普外科、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麻醉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各科专家立即赶回医院,一场挽救小男孩生命的紧急战役就此打响!医护团队通宵达旦手术,惊心动魄十五小时!终于成功取出竹棍,修复器官破损。术后孩子入住重症监护室深切治疗,一路勇敢闯关,终于在3月30日康复出院。如此疑难复杂的手术抢救,检验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多学科密切协作的水平,该院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向市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去年,市儿童医院有很多历史突破:
新生儿科付雪梅教授双喜临门:负责的“CRISPR/Cas9核酸酶靶向治疗艾滋病”课题,获科技部863项目重大课题1289万元资助;负责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7.6万元重点课题资助。这两项课题的立项均实现了深圳市建市以来卫生系统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卫生系统的科研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三名工程”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丁以群主任,使心外科取得了飞跃发展,仅去年一年就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超过400例,手术量和复杂程度已进入广东前列。其中为体重仅有1.1公斤的早产儿进行主动脉缩窄矫治,创下国内最低体重的同类手术纪录。
“细节改造”,让患儿就医少跑腿
2014年底,市儿童医院启动旧门诊大楼改造工程。
市儿童医院日门诊量5000-7000人次,在旧楼改造之前,门诊大厅只有约300多平方米的用地,门急诊预约挂号窗口、预检分诊、候诊、便民服务中心、一卡通自助机等功能区全部“挤”在一块。到楼上诊室的楼梯很窄,家长和患儿都堵在仅有的几台直梯门口。为了维护家长、孩子的安全,保安、医护人员经常拿着大喇叭在现场维护秩序。
医院克服困难,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新门诊大楼边接诊边改造。记者在现场看到,门诊大楼改造工程已完成了90%。
门诊更宽敞了!医院在门诊大厅东大厅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南大厅,并把门诊一至四楼面积拓展了4000多平方米,门诊大厅看起来不仅宽敞明亮,挂号缴费窗口、便民服务中心、预检分诊、候诊区、扶梯等各个功能区还错落有致,科学布局,一改往日门诊大厅人挤人的看病场面。门诊还加装6部扶手电梯,每层2部双向对开,直达门诊四楼,合理地分流了人流。
门诊更方便了!改造后的新门诊大楼对门诊科室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后,急诊(内、外科)、急救单元集中在东大厅一楼,门诊功能检查科室全部集中在门诊二楼,门诊量较大的内科门诊和门诊检验科全部集中在三楼,门诊量较小的科室安排在较高的楼层,每个楼层都设有专门的挂号、收费窗口和自助设备。
除此之外,一些门诊科室还通过“弹性排班”制度使患者就医过程更流畅、快捷。“超声科全面实行分时段预约制度,减少患儿等待检查时间;为了方便病人和临床医生,放射科坚持中午和晚上12点前摄片和CT平诊检查;检验科增加岗位及部门间的协作,缩短检验报告时间,坚持做到门诊三大常规报告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急诊生化2小时出报告。”丛主任说。
在医院门诊和住院大楼的服务大厅,处处可见人性化的细节安排:在便民服务中心,可提供手机充电、打印清单、下雨天取伞、借轮椅等各项服务,暖人心!在入院处,打印手腕带、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发放温馨袋及入院资料,并安排导医将患儿送至病区,很体贴!颇具特色的三个哺乳间,女士卫生间里专门设置的男宝宝便池,方便带宝宝看病的妈妈们,有人情味!“这几年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看病,每次来都看到了变化,感受到了医院在方便患者上的用心。”患儿家长张女士说。
公益服务,慈善关爱促进医患和谐
日前,不远千里从内蒙古来深治病的小鹏就遇到了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困难。“孩子7岁的时候就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症,这四年来,孩子断断续续的治疗已经把家里掏空了。”靠种地为生的冯妈妈决定来深给孩子治病时,还在为来回的路费操心。
市儿童医院社工部工作人员了解小鹏的情况后,联系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医院设立的“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项目负责人,并帮助小鹏申请了专项救助基金。
“孩子在医院里做了神经源性膀胱扩大术,加上后期的康复治疗费用,要8万元左右。医保和专项救助项目能给孩子减免大部分费用,这给他们减轻了不小的负担。”社工部工作人员赵文月说。
“医院有爱心饭盒计划,儿子在住院期间,我们的伙食费都是他们免费提供的。”冯妈妈感激地说,“这么多的治疗费用,我三年都挣不到。真没想到,来到这儿治病,我遇到好人了。”
深圳外来务工人口多,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旦患上危重病,昂贵的医药费就成为孩子和医院的双重负担。深圳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每当这些贫困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总有爱心市民及企业挺身而出,传递爱心,传递温暖。
这样的现象激发了市儿童医院要建立一个爱心联盟的想法。
2013年9月,市儿童医院联合市关爱办、深圳晚报,成立了“深圳贫困儿童医疗救助爱心联盟”,在爱心市民与患儿家庭之间搭建了一个集医疗救助、爱心对接、患儿服务和活动交流的爱心平台。如今爱心联盟已吸引10多家公益慈善基金会、17家民间公益机构和组织,以及5家爱心企业的加盟。目前,医院已经建立了15个不同病种的医疗救助专项,为贫困患儿共募集医疗救助费用及慈善物资2200多万元,超过700户贫困家庭得到医疗救助。
在构建医疗救助平台的同时,市儿童医院还以医院为载体,联合深圳市关爱办为患儿打造公益信息港及公益服务体验空间——Vcare空间。
在市儿童医院住院大楼6到13楼、门诊楼11楼,都有这样一个Vcare公益空间,虽然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里面有绘本、玩具,还有影音设备,更重要的是每层楼都有专职社工为患儿和家属提供专业的服务。空间开放以来,不少患儿都成了“小粉丝”,每天治疗之余都会到这里参加画画、游戏等活动。有的年龄稍大的患儿还当起了“小义工”,组织小病友们进行手部消毒等。
3月24日上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公益空间“非常学堂”的脑伤儿童公益课堂上,美国耶鲁大学“Spizzwinks阿卡贝拉男声清唱团”17位成员轮番为患儿及家长们献唱,他们现场与小朋友们一起上音乐课、做手工相框。许多家长不由赞叹:“没想到,孩子住院看病期间,照样可以玩得这么开心。”据悉,市儿童医院Vcare空间自2014年7月份启动以来,已经组织了近四千场专题活动,接待家庭数6万多人次,成为了医院公益文化的品牌。
如今,市儿童医院慈善公益工作已进入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阶段,促进了医患的和谐,很好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市儿童医院重点专科
1、省级重点专科
小儿呼吸专业、儿科学
2、市卫计委重点专科
小儿外科
小儿免疫专业
小儿血液肿瘤专业
小儿呼吸专业
小儿神经病学专业
儿童重症医学科
新生儿科
3、市医管中心领先学科
儿科学(小儿普外、小儿血液肿瘤专业、小儿呼吸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