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体外冲击波治疗儿童肌痉挛的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继我科黄美欢、曹建国等的“中文版神经肌肉病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的多中心标准化研究及推广”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今年我科刘青、贠国俊、曹建国、杨雪、王景刚、王玉娟等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儿童肌痉挛的临床应用”项目再次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2年8月21日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学术年会颁奖典礼
肌肉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最常见的并发症,下肢肌肉中、重度痉挛可导致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及继发性关节挛缩,出现屈髋屈膝蹲伏步态、马蹄内翻足畸形,站立、步行困难,甚至大小便护理困难,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上亟待寻找安全有效的肌痉挛治疗技术。
体外冲击波(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 )是一系列单脉冲的冲声波,它具有很高的压强(100Mpa),压力增高迅速(<10ns),作用周期短(10us)的特点,可在三维空间传播,传播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加快。近年体外冲击波治疗(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在治疗肌腱及骨骼系统疾病方面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曹建国主任2012年在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重庆)上,国内最早提出将 ESW 用于儿童肌痉挛的治疗,2013年在国内率先进行了ESW治疗 CP 儿童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在儿童肌痉挛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16 年-2019 年间研究了 ESWT 结合肉毒素注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P儿童肌痉挛的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到联合治疗在改善儿童患者痉挛程度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肉毒素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2018 年研究肯定了ESW治疗儿童特发性尖足的疗效。
十年磨一剑,本项目组自2013年来的系列研究证明,ESWT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降低儿童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足底峰压,增加其关节活动范围和足底支持面积,提高其立位平衡,改善痉挛导致的马蹄内翻、蹲伏步态等异常姿势,提高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ESWT联合肉毒素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取得了更优的治疗效果;ESWT 亦可应用于儿童特发性尖足的治疗。
深圳市儿童医院引领了国内ESW治疗儿童肌痉挛的研究,其系列研究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性。在其推动下,ESWT 作为一项儿童肌痉挛的基础治疗手段,已推广至全国10余家医疗单位,为中重度肌痉挛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