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从三月十日至今,我和书艳老师一起照顾小Dulen已经十九天了。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小Dulen时候的情景,当看到他身上的管道和支架时,心里一下子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心疼。于是,我用下班时间翻看了小Dulen的病历,想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病情,希望自己能更好的照顾他。 Dulen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有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是嵌在脸颊上的钻石,闪闪发亮。长长的睫毛一扇一扇的,像是会说话一样,让人一看就会很喜欢。 在护理小Dulen的这一段时间,我从书艳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专业的护理知识及实践操作。也学会了如何认真、细致的去观察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对于小Dulen来说,基本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床单的干净整洁,保持皮肤清洁,然后保持手卫生,在每次吃东西前都会先给小Dulen擦手,只是刚开始他都不愿意配合我们。在我们耐心的开导,耐心的哄他之后,Dulen 终于配合的把手给洗了。 小Dulen小小年纪经历长达十多个小时多科室合作完成的大型极其复杂手术后,直接从手术室转入重症监护室,我们科从前期就开始准备Dulen术后的无菌无陪病房。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希望他能顺顺利利的一天一天的好起来,却仍然逃不过大手术后难以避免的感染,幸而只是轮状病毒。 看着Dulen日渐凹陷的眼窝,每天造瘘袋里的蛋花样稀水便可引流一千多毫升,我的心焦急而茫然,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之后请了营养科会诊,制定了营养套餐计划,通过鼻饲的方式来补充Dulen的营养。每天定量给小Dulen鼻饲小白肽,可能是因为他太小不喜欢喝牛奶,有几次鼻饲完就吐了。我们每次给他鼻饲时,都小心翼翼,尽量在他熟睡时候进行操作。一次次小小的鼻饲俨然成了一场又一场斗智斗勇的无硝烟的战斗,我们费尽心思想让他配合,少些抵抗,少些疼痛,不想强制性的按住他,不想看到Dulen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无助表情。 Dulen能早日康复,再苦再累,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记得有次和老师一起上夜班,那天小Dulen精神不是很好,造瘘袋的大便不停地往引流瓶排出,还伴着低烧,我和老师都很紧张,生怕小Dulen脱水,整晚一刻都不敢停歇的观察着他的尿量、皮肤、口腔粘膜、皮肤情况和周围循环。静脉补液也一直维持着,同时给小Dulen喂服了口服补液盐液。 夜里,Dulen嘴里一直嚷着要妈妈,要妈妈,每一次低低的无力喊声如千斤重的岩石从千仞之上轰轰隆隆的滚下,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是啊,小Dulen刚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大难关、第一个坎后,却不能有最亲的妈妈、爸爸的陪伴,泪水沿着眼角滑落,浸湿了下面的枕头。这个时候,突然让我想起当初自己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深圳实习时,总是在夜里想起爸爸,想起妈妈。一声轻轻的呼唤,妈妈,千斤重,如泰山。 只一门之隔,却如隔了天地般。Dulen的爸爸妈妈焦急的站在门外,泪眼婆娑地、痴痴地、努力地向里面张望着,恨不得立刻上去握住孩子的手,给予他力量。 Dulen的父母强忍着内心的焦急,强忍着提出进去探望儿子的请求,只是久久的驻足在那里,痴痴的张望着…… 让人看着心疼,不觉间,心中肃然起敬。为了孩子能得到好的治疗环境,拼命按捺下心里想探望孩子的强烈渴望。他们选择了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的医疗团队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创造奇迹,恢复健康。 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帮到他们啊,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帮助Dulen减少些痛苦啊…… 就这样,整整一晚,我和老师的整个心都悬在空中,不敢有一刻的松懈。万幸的是,经过大家一周的共同努力下,坚强的Dulen不负众望,一天天地好转起来,当那纯真的笑容、还有那神采奕奕的小模样再次绽放,我的心终于放下了,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我们强大的医护团队这些天日夜不眠的付出,在这一刻,都汇聚成小Dulen脸上灿烂的笑容。 就是那一个简单的笑容…… 亲爱的Dulen成功战胜了轮状病毒。胃口也慢慢变好,一切都慢慢好了起来。 还记得在特护的日子里小Dulen最不喜欢的就是双下肢牵引,但是医生强调这对于Dulen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所以每次我们都想尽办法哄小Dulen,努力地维持有效牵引。在这方面,书艳老师给我们事无巨细地讲解了护理Dulen的护理重点,让我受益匪浅。 教会我时刻要有慎独精神,做事要举一反三。 泰戈尔曾说过: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但愿亲爱的小Dulen从此健康平安地成长,不再饱受疾病的折磨;但愿从此都能看见他明眸皓齿的、爽朗的笑容。 一个异国他乡的小Dulen,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疑难的病历,凝聚着多少医务人员的付出与期望,让我感动的是这份博爱与平等。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爱,无国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