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12月是“秋季腹泻”流行的高峰季节。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季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因此经常将“轮状病毒肠炎”等同于“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无处不在,其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强,耐热,室温下可存活7月,在-20℃的环境下也可长期存活,并且不易被胃酸破坏,因此,很容易引起传播。几乎所有5岁以下的小孩都曾受过轮状病毒感染,由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肓不成熟、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来自母体的抗体水平较低,该年龄段的婴幼儿为“高危人群”,最容易受到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多数先以发热起病,可持续约1-3天,热峰可达39~40℃,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腹泻典型表现为黄色水样便,如蛋花汤样,量多,无腥臭味,无粘液及脓血,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由于吐、泻,多数小孩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少数还可导致呼吸道、心脏、肝脏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目前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明确诊断,当并有脱水,疑有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时,须行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检查。必要时做胸片、心电图、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生化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是否并有其他系统损害。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肠炎尚无有效的特异治疗,本病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疾病的严重性主要与吐、泻引起的脱水程度有关,约1周左右大部分病人可自然痊愈。目前主要采用防治脱水,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止泻、止呕等对症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则需要住院通过静脉补液来改善症状,若并有心脏、中枢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并发症,也需住院观察治疗。
对于无脱水和轻度脱水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多数可在家庭治疗。但于家庭治疗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必须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液体补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
二、饮食治疗很重要,不主张禁食。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的人工喂养儿继续喂配方奶,大于6个月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但须注意避免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及高糖食物。因轮状病毒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因此可暂时给予低(去)乳糖配方奶(腹泻奶粉)喂养,或加用乳糖酶口服,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三、遵医嘱口服药物对症处理,如蒙脱石散、肠道微生态制剂、中成药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2-3月的腹泻复发。因此建议对于小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大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共10-14天。
四、观察小孩病情变化情况,当小孩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复诊:① 呕吐、腹泻无好转或加重;②反复发热;③抽搐或出现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④面色不好或肢端凉;⑤大便带血;⑥口渴,哭时泪少或无泪,唇干燥,尿少,眼眶凹陷。
由于轮状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感染。因此, 首要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病从口入”(消化道隔离): ①远离患有该病的小孩;②由于小孩常喜欢吃手及常对玩具也是连玩带啃的,因此对小孩子的手和玩具应经常清洗;③对小孩的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④小孩能够触摸到的家具,也要勤用清水冲洗;⑤家长外出归来时不应伸手就去抱孩子,应先脱去外衣,洗净双手,洁面去尘;⑥家长喂小孩吃奶或吃饭前,不但要给小孩洗手,自己也一定要有效地洗手。 其次,做好呼吸道隔离,主要预防措施有: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②在秋季腹泻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带小孩到人群多的公共场所玩耍;③如果必须去公共场所,特别是医院,可给小孩戴上口罩。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轮状病毒疫苗的指南指出,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减少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以及由此引起的死亡率。深圳市轮状病毒疫苗目前尚未纳入计划免疫,为第二类疫苗,家长可自行选择是否自费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