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病例增多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数十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据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邓继岿介绍,在深圳手足口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并且随着气温升高,发病人数增加。深圳的夏季和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根据往年的记录,主要出现在5月和10月,形成全年发病的“双高峰”,与广东省的情况类似。 不过今年,感染科接诊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比往年要早,人数要多。从今年3月起至今,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已经收治入院十几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这不包括只需在门诊治疗的轻症患儿。而去年同期,感染科仅有二三名手足口病患儿住院治疗。 “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今年手足口病的重症儿童提前出现。” 邓继岿说,“从已经收治住院的病例来看,均为散发,暂时没有发现幼儿园或学校集体发病的例子。” 市儿童医院已经将该院接诊的手足口发病例数上报市疾控中心。2008年起,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深圳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手足口病的网络直报,由市疾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全市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3岁以下儿童易患病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反应差、惊跳、呕吐、肢体抽动或抖动、眼球震颤、抽搐、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呼吸急促、昏迷、提示为重症或危重症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如果儿童患上手足口病,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痊愈,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重症患者出现脑炎、脑膜炎、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基本都能治愈。但部分可能遗留神经系统损坏并发症。极少数危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邓继岿医生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密切观察,最好就诊。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精神反应差、呕吐、惊跳、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