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新闻
我国每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12-10-12 15:33:23

W020201028685811180804.gif
 
我国每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

来源:荆楚健康网

时间:2012-10-12 08:48:00

在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有这样一群儿童健康守护者

在城市中,有一群儿童健康守护者,他们就是医院里的儿科医生。在外人看来,儿科医生是一份光鲜的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不薄。然而,现实中儿科医生的工作并不如外人想象般轻松,压力过大、风险高,他们也常常为不被理解而烦恼。

近日,新快报记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下简称珠江医院)儿科中心病房,跟随普通儿科医生查病、出门诊,体验了他们忙碌又不平凡的一天。

爱心

不会表达经常哭闹

除了看病,还得给孩子当保姆

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幼儿病患,可理解为哑巴病人,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加上医疗资源紧张导致工作量大,使得儿科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比普通医生更加忙碌和艰辛。

当值医师周细中是珠江医院儿科团队的一员,上午9时,记者跟着他巡查了15张病床。在周细中值班前一晚,小儿神经病区一下子来了9个小患儿,有遭遇溺水送院的,有急性脑炎的,有神经发育迟缓合并肺炎的,更有反复高烧多天不退的。

57床的孩子是个早产儿,因为患上肺炎发烧不适,一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前来诊治,就激起白大褂恐惧症,大哭大闹,记者想协助其父母安抚孩子,却适得其反,引来更凄厉的哭声。周细中见状,马上脱掉外衣,将其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哄,孩子情绪才慢慢平复。查房过程中,他犹如超级保姆,还为孩子更衣、换尿布、擦酒精。

工作中,医师不时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小格盒子、一个小彩球抑或一支卡通笔、一卷皮尺。记者初始以为只是玩具,这些随身携带的东西是测听力、测视力、测注意力的仪器,患儿时常哭闹,大多时候根本无法配合检查,不可能像成年病人那样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为小孩看病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这些工具能协助医生在哄孩子的同时,顺利完成诊疗。记者这才明白,哄患儿,最需要的法宝正是医生的爱心、耐心。

细心

病情隐蔽判断困难

为探病因,闻闻孩子的大小便

周医生有一个令记者诧异的举动:他查房时,总要亲自闻一闻每个孩子的尿液和大便,还要用棉签扒开仔细观察。此举他一坚持就是十年,排泄物在周医生的鼻尖下似乎全无异味。

你觉得这样做很脏对吧?其实很多儿科医生都这样做,孩子病情隐蔽,但大小便却能反映病情,如水分吸收是否正常、小儿对食物的消化情况,以及是否处于疾病状态。周细中对记者说。

病区14床在9:51紧急收治了年仅11月龄的深圳病号小弘,过去4天,他反复发烧超过39摄氏度,吃东西喝水后就呕吐,四肢无力,并哭闹不止。家长看见孩子的苦况,一直不敢正常喂食。

焦急的家长辗转深圳、广州两地儿童医院求医,均遭遇排队难。好不容易排上3个多小时的队,终于被发现怀疑患上格林巴利症

家人带着小弘匆匆赶到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周细中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仔细为小弘检查了身体和手掌脚板,并解开纸尿片,凑过鼻子嗅了嗅孩子小便情况。15分钟后,医师作出了判断。孩子可能受到急性感染,发烧多天又得不到补液,已经出现脱水,尿液稀少就是最好的证据。再不赶紧补水,情况将会很糟糕。

家长紧张起来,一味询问医生该吃什么药补救,是否要吃抗生素。补水是当务之急,比吃药更为急切。从现在开始每天要给孩子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可以喝果汁、粥水、温开水、葡萄糖,能喝下最好。至于用药,抗生素不能滥用乱用的,等会给孩子查过肠道、呼吸道病毒后,对症下药才有效。

耐心

观察病程常年无休

看护患儿,一看就是50小时

随后,在重症儿科,记者还遇到儿科中心副主任陶少华博士。他表示,儿科是一门需要把医者父母心的要求扎扎实实渗透在工作中的学科。他曾经犹如患儿父母一样,看护患儿病情长达50小时,目的为了观察孩子病程的细微变化。

虽然辛苦,重症儿科医生更是很多人不愿干的专业,可陶少华一干就是20年。我早习惯了常年无休的值班,每天忙到深夜才能回去,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至于半夜赶到科室抢救病人,那是司空见惯的事。面对职业的这份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他只是淡淡表示:不看着病房的孩子,在家里也不安心!

陶少华医生的最高纪录是在儿科PICU病房,为一名患儿连续守床守了50多个小时直到孩子脱离危险。孩子不到1个月,高热抽搐,突发多器官衰竭,送过来时已经很危险了,我们接诊后,最快拿出了会诊意见,采用新技术为孩子做了血液净化治疗,终于把孩子拉了回来。

艰辛

一天睡不够6个钟

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有四个病区近200张床位,其中115个普通病区住院患儿、约80NICUPICU的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新入危重病儿的救治,但所有医生加起来才40多个。儿科医生值班周期为每周最少两天,24小时负责制。由于人手紧张,交班、查房、急救、出门诊、值夜班,医生们连轴转工作,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

病人多、患儿病情变化大、人手少,儿科中心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在全院可以说是最大的。许多患儿是从外地赶过来就诊的,再累也不能推他们的号,而且更要看好。负责重症患儿救治的陶少华博士说。

心愿

希望家长理解儿科医生

家长爱子心切焦虑紧张,常常成为儿科医患矛盾的导火线,以往媒体报道的八毛门录音门事件,多起因于家长盲目紧张孩子病情,不信任医生的诊治。现实中,确实有类似家长,我们尽心尽力治疗,有时个别家长还是不能理解。

记者了解到,不少儿科医生当初选择干这个专业,都是缘于本身很喜欢孩子。珠江医院儿科陶少华博士告诉记者,正是对孩子的喜爱

和这一份职业的神圣感让他和同事们选择了这个工作。

孩子若得了重病,家长一下掉进了绝望的深渊。来自患儿家庭的期望和家长们无形中施加在儿科医生身上的压力,周细中医师深有感触。家长对儿科医生的期望特别高。周细中介绍,他曾遇到一名晚期绝症患儿的家长,太渴望孩子能够恢复健康,冲到医生办公室地抛出几捆人民币:医生你要多少钱都没问题,你必须保证治好我孩子的病。不管有钱没钱,我们何尝不是和家长一样,一心盼着孩子快点好,但医生不是神仙,也有救不了的时候,这时候很需要家长的理解。

探索

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

如何留住儿科医务人才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每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儿科医生荒

患儿越来越多,医生数量有限,压力大,风险高,而待遇却往往比外科、内科的医生差得多;绝大部分医学毕业生不愿选择当儿科医生,选择改专业的儿科医生也屡见不鲜。

怎样才能加强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培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黄立农谈了该院的经验体会:首先,必须为儿科医师打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其次,医院要有一个干事业、讲奉献的良好人文氛围;三是要有培养政策和待遇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