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肝胆外科应用“脾-腔静脉分流术”成功救治一名9岁的反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目前生活状况良好。 患者王**,男,9岁,近6年来反复出现呕吐、便血,经全国多家医院求诊,确诊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并出血”,经多方治疗仍不见好转。患者慕名找到我院党委书记、外科主任医师刘磊教授。刘教授在全面评估患儿的情况之后,考虑诊断明确,具备行门静脉分流术指征,决定手术治疗。术中见网膜静脉血管迂曲、扩张,脂肪组织增多,门静脉周围血管迂曲、怒张,脾脏明显增大平脐,脾门部脾静脉明显增粗,直径约1.2cm,术中所见与术前诊断相符,因患儿脾静脉条件非常好,即改变原来脾肾分流计划,在完成了脾切除后,进行脾静脉-下腔静脉分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这一手术更能有效的分流门静脉的压力,改善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通过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部等多学科的全力协作,患儿顺利康复出院。 刘磊教授为国内门静脉高压病方面的知名专家,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 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在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后,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进而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和黑便以及腹水等症状。 在成人,造成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肝硬化。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主要是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在其他地区主要是肝炎后肝硬化。小儿肝外门静脉阻塞如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多由腹腔内感染如急性阑尾炎、脐炎引起)等,并不少见,我院近10余年来收治30余例,其中符合手术指征、成功实施手术的患儿有20余例,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广东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门静脉入肝处血管畸形,导致血液入肝不畅,从而引起门静脉高压。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脏功能亢进,而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本病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是对症治疗,例如手术切断出血的静脉,切除亢进的脾脏,等待患儿门静脉自发分流,从而减轻门静脉高压的症状。然而部分患儿出血次数多,自发分流能力差,就需要尽早干预。目前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能将门静脉的血液,通过旁支,分流到下降静脉,减轻了门静脉的压力,避免了食管胃底曲张导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规的分流手术采用脾静脉-肾静脉吻合分流,脾静脉-下腔静脉吻合的分流手术,在儿童国内罕有报道。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小儿外科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所致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上开创了一条新思路,我院对该病的治疗走在国内、省内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