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笼罩着全国,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工作依然在有条不紊中进行。下午时分,耳鼻喉科二线医生韩赛红接到一线陈医生电话,说收了一名气管异物的患者,同事间的沟通内容简明扼要:2岁患儿,家长诉中午进食后发生咳嗽伴呼吸不畅,来我院就诊CT显示:右侧支气管异物可能,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尚平稳。讲完基本情况以后陈医生比平时多说了一句:患者14天前从外地乘坐飞机返深,近期曾有发热史。疫情当前,电话两端的医生都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分量,气管异物为耳鼻喉科常见急诊,虽然风险极高,但是该患者病史简洁明了、体征平稳,这样的病患救治流程已然非常成熟,但是患者两周内乘坐过飞机、有过发热、咳嗽,谁又能排除患者是一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呢? 病情就是命令,韩医生马上至病房边详细检查患者,边询问患者家长病史,并详细阅读了CT。孩子情况不容乐观:当天中午在家发生过呼吸困难、脸色发青约5分钟,家人自行救助后缓解,经外院转诊,120送至我院。目前孩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听诊发现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查体右侧肺气肿明显;阅片发现右侧主支气管口异物大小约1.5*0.8cm! 目前支气管异物诊断明确,孩子情况一般,异物较大,已出现并发症,有过窒息史,除了尽早手术取出,别无选择。二十余年来耳鼻喉科团队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时速的考验,从死神手里夺回一个又一个生命,面对困难,他们从未犹豫和退缩过。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之际,有着丰富救治经验的科室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什么时候手术,选择核酸检测报告之前还是之后?等待结果明确再行气管异物取出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比较安全可靠的选择。但是等待却意味着患者病情加重的风险倍增,一旦异物移位,可能出现窒息甚至死亡;即使异物卡嵌原位不动,并发症将愈发严重。一边是刻不容缓的病情,一边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传染,在这生死抉择的紧张关头,耳鼻喉团队果断而坚决,迅速打电话向科室领导报备,得到肯定和支持后拟定方案:核酸检测要做,但是不等结果,所有接触者做好防护,马上安排急诊手术。 交代病情、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道、与手术室沟通、术前谈话……,没有争议,没有抱怨,除了特殊防护,医护人员都在进行着大家紧张而有序的日常工作,今天的感觉,一切都那么熟悉,却似乎又有几分不同。 傍晚7点30分,各方一再沟通确认,万事准备就绪,患者被送进手术室。此时,一个孩子的安危牵动着多少个医务人员的心,大家加快脚步争取为孩子的救治争取分秒时间。孩子父母家人虽然焦急,但是他们克制和信任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选择。有备而来的巡回护士紧张有序,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林桦填沉着冷静,一气呵成,等麻醉师一声令下:麻醉成功,准备手术,耳鼻喉科医生无缝连接,挑起会厌下气管镜,发现右侧主支气管异物,吸痰、夹取异物有条不紊,看着取出约1/4粒花生,在场的众人松了一口气,但是主刀医生发现还有多个碎块在更深处,再次夹取,更远处的小块异物选择吸除,在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下,反复几次终于“排雷”成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硬性支气管镜伸入内窥镜放大到屏幕再次检查,众人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盯着屏幕,气管、支气管,左侧、右侧,生怕漏掉哪怕一丝一毫的异物,最后确认:气管、支气管通畅,再无任何异物。在场的人齐声欢呼,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埋在患儿体内的“定时炸弹”拆除。此时的大家才注意到比平时厚了一倍的口罩、密不透气的面罩带来的不适,才顾得上清点在场人数并作详细记录,因为我们没有忘记,患儿还是一位未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若明日核酸检测阳性,要第一时间通知所有接触者……,还是那般淡定,语气中没有晦涩,没有沉重,只有转头时看见同事的泪眼婆娑,是啊,此时的我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更是心灵相通的伙伴,不用说出口,我懂你! 当医生告知家长一切顺利,并把取出的异物交给焦急等待的患儿家长时,家长双手合十,泪流满面,一天的煎熬与心碎终于放下,情不自禁地对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窗外的霓虹灯还在闪烁,街道没有了往日的熙攘,本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重复,却因为疫情时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对于医护人员,也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查房,孩子恢复的不错,双肺呼吸音对称,气肿消失,家人紧皱眉头终于舒展,孩子父亲代表全家郑重地交给医护人员一封感谢信,感谢深圳市儿童医院,感谢为孩子付出的医护人员。并且希望把孩子的生病就诊的过程记录下来,警醒各位家长,不要轻易给低龄儿童吃坚果类食物,若有不适及时就医,相信医生!众人关注的核酸检测结果也为阴性,笼罩在大家头上的乌云终于散去,皆大欢喜!是的,在这个特殊时期,武汉疫情严重,全国医务人员毅然逆行驰援,再次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使命意识。感谢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儿医人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守护好一方百姓的安危!让我们齐心协力一起逾越这个寒冷中透着温暖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