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了建院以来第一例气管成形手术,并且是深圳市范围内的第一例婴儿气管成形手术。 患儿为一名11月大的女性婴儿,反复发生呼吸困难,哭闹时尤其明显,由于咳喘及呼吸困难入住我院呼吸科,入院后医生对患儿进行了胸部CT检查,居然发现为气管狭窄,经我院心胸外科医生会诊,进一步检查发现为肺动脉吊带合并长段的气管狭窄。肺动脉吊带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一半以上的病人会合并先天性气管狭窄(CTS),一般由完整的气管环引起气道阻塞,而形成“环-吊带复合体”。先天性完全性气管环(CCTR)于1897 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气道畸形。CCTR 表现为病变部位正常的“C”型气管软骨环在后方融合,从而代替气管正常的膜部部分,形成“O”型气管软骨环。完全性气管环造成严重气道狭窄,通常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继而危及生命,临床处理有一定的风险及困难,该病死亡率较高,非手术治疗病死率达到40%以上,死因主要为气管狭窄,而并非肺动脉吊带本身。并且难以治愈的肺部感染及难以缓解的呼吸困难给患儿及家长造成身心及经济上巨大的伤害及压力。 儿童气管狭窄的外科处理较困难,短段气管狭窄采用切除狭窄段后端端吻合,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段的气管狭窄手术纠治非常困难。虽然有文献报道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包括心包补片扩大、肋软管扩大、同种异体气管移植等。采用肋软骨方法,虽然软骨质硬,但缝合密闭性差,对合不好,易滑脱引起术后气管狭窄,术后病死率近30%。自体心包补片缝合避免了气道漏气,缝合方便,虽然手术死亡率降至7%,但术后补片软化,需置入支架,反复狭窄和肉芽形成,延长住院天数,需再次手术率达25%,死亡率增加至18%。由于心包补片或肋软骨扩大,没有气管内表皮细胞覆盖,术后需要长期气管插管维持,易肉芽生长,组织坏死和凹陷,因此目前很少采用。 长段气管狭窄最安全的方法是“Slide气管成形术”,该方法较其他各种补片扩大方法的优点为采用自体的气管组织,气管环重建保证气管壁的完整性,术后吻合口稳定,而且保持正常的气管内膜。手术中重点要保持气管的血供,保证术后气管吻合口的愈合。气管的血供位于气管的两侧,保留二侧组织并不影响气管上下两端的移位,保留血供可减少术后吻合口肉芽的形成,有利气管吻合口的愈合,避免损伤喉返神经。Slide气管吻合方法是在气管狭窄中点切断,气管上端的后壁切开超过狭窄的气管环,下端的前壁切开至狭窄段的远端,然后缝合后使两端的气管交叉对合“Slide”合拢。 该名患儿病情复杂,我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丁以群教授了解到患儿的病情后,积极研究了治疗方案,希望通过“Slide气管成形术”对患儿实施救治。儿童气管手术曾一度令外科医生头疼不已,不仅因为操作部位深而局限,而且术后常因气管内肉芽组织生长、气管软化等造成手术失败。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大医院的外科名医有实施手术的经验,但均手术例数有限,而丁主任就是其中之一。 丁主任自今年3月份调任我院心外科主任,此前曾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的技术骨干,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是国内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前三甲名院之一。了解到这些信息,患儿家长如同遇到了救星。 患儿感染稍缓解后,我院心外科立即安排了手术,术中重症监护室的杨卫国主任及张蕾医生为患儿实施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患儿为长段的气管狭窄,且为环状的气管软骨。术前诊断准确,丁主任果断决定按手术预案进行,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了“Slide气管成形术”,术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狭窄解除满意,手常顺利,且术后当天晚上即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经过几天的恢复,患儿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手术效果显著。 我院心血管外科已完成多例高精尖手术,此次婴儿气管成形手术顺利完成,也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力量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