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全国的医生即将迎来自己的2周岁“生日”——中国医师节。今年7月,深圳市卫健委启动2019年“深圳市第一届深圳医师奖评选活动”,要在全市选出:“深圳医师奖”10名(第1—10名)、“深圳医师奖”提名奖10名(第11-20名)。 现在,30名有本事、有故事、有情怀的候选人已经开始接受公众投票!其中,我院病理科宋建明主任位列其中。欢迎大家点击浏览医生事迹,并为他投下宝贵一票! 我的故事:病理科是干嘛的?这恐怕是病理科医生回答最多的一个问题。你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医院的“扫地僧”。那个看起来不起眼,却能分分钟秒杀你的“扫地僧”。 患者去医院看病,都要先诊断后治疗,所谓的对症下药。而疾病诊断可分为:临床初步诊断,医生通过问诊查体等办法得出的初步诊断,这个诊断的总体符合率在60%左右;实验室诊断,通过检查血液、小便等得出的结果分析,结合初诊总体诊断符合率在70%左右;影像学诊断,通过X光、超声、核磁共振等办法可获得病灶间接影像分析得到的诊断,综合以上诊断方法,总体诊断符合率在80%左右;病理诊断,对活体组织、细胞进行显微形态观察或借助其他辅助检测方法分析得出的诊断,综合以上方法总体诊断符合率在99.9%。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使是一流名院,对疾病最可信赖的诊断仍属病理诊断,它被称为“金标准”。 宋建明就是深藏在市儿童医院的“扫地僧”。他所在的科室每年诊断儿童疾病8000余例,解决疑难疾病诊断1000例次以上,参加院内各类疑难病例会诊200例次。然而,他所在的科室却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这就是本事! 病理科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有一次,一位5岁的腹腔肿瘤孩子躺在手术台上,病理科医生必须马上判断肿瘤的“背景”(良恶性),手术才能继续进行。这时,手术医生几乎停下了手术,手术室外孩子的家人焦急地等待着,病理医生要在三十分钟内做出明确诊断。良性病变局部切除即可,如是恶性则需进一步扩大切除或淋巴结清扫或截肢或切除重要器官。经过紧张的诊断,这是一例梭形细胞肿瘤,恶性。手术后,医生们又做了常规病理检查比对。没错,确实是梭形细胞恶性肿瘤。 医者荣耀:宋建明,深圳市儿童医院病理科主任,博士研究生,留美博士后。系中华病理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牵头制订了中国儿童“外周神经母细胞中瘤病理诊断共识”。 每年诊断儿童肿瘤、疾病8000余例,解决疑难疾病诊断1000例次以上,参加院内各类疑难病例会诊200余例,参加肿瘤协组织、性腺发育异常协作组和癫痫协作组等多学科病例讨论100多次。所在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 2019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主持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知识创新项目1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研究”)、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前期项目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合计四项;在国内外科技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篇,部分被SCI和MEDLINE收录;参加编写儿科病理和肿瘤病理专著各2部。 热爱公益事业,10年来无偿献血已达202次,合计80800毫升,献血量在深圳市医师队伍中排名首位。2017年获得深圳市红十字会“2016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