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新闻
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成功完成1例2月患儿的巨大胆总管囊肿腹腔镜手术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11-03-16 10:54:51

    近期我院小儿普外科成功完成1例2月患儿的巨大胆总管囊肿腹腔镜手术,此项手术的成功实施,使我院腹腔镜手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是对我院麻醉科、手术室、PICU等众多科室协调、配合的肯定,标志着我院的腹腔镜技术、麻醉、复苏水准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负责手术及治疗的王斌副主任医师介绍:今年我院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了小儿腹腔镜胆总管囊肿的治疗,受到广大患者家长的好评,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年龄太小的患儿还没开展。因为腹腔镜手术需要一个操作空间,孩子年龄越小腹腔越小,操作空间越少。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在小儿外科领域属于高难度手术,要求手术医生在腔镜下完成血管的结扎,胆总管囊肿的游离及肝管和空肠的吻合。而胆总管毗邻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十二指肠、胰腺等重要血管、器官,损伤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导致术后恢复不顺利,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并且胆总管囊肿包含丰富的血管网,较多的出血会造成手术视野的不清,不能完成腔镜手术,必须立即中转开腹手术。另外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一般需要4-6小时,长时间的气腹可造成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及婴幼儿的低体温,对婴幼儿的循环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献报道,手术时间超过5小时,对患儿的复苏影响很大。这对手术、麻醉、复苏提出了严重的考验。

    患儿是一个2月大的女孩,体重9斤。产前超声发现胆总管囊肿,生后复查确诊。当时囊肿约3×2×2cm大小,患儿无任何症状,建议临床观察,待孩子较大时手术治疗。入院前1周,孩子开始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大便为白色,小便为黄色,黄疸逐渐加重。入院后对孩子进行了抗感染、退黄治疗,改善不明显,大便仍为白色。肝功能及胆红素明显升高。超声显示胆总管囊肿明显增大,约8×6×5cm大小,患儿右上腹可明显触及一巨大肿物。这种情况必须尽早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肝功能。采取何种术式,是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还是简单的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待孩子较大时再行根治手术。术前多次同家长沟通,家长希望采取对孩子创伤小的腹腔镜手术。

    此前我们还没有做过年龄这么小、体重这么轻的患儿。国内只有北京一家医院报道过婴幼儿腹腔镜胆总管囊肿的治疗,国外文献报道也很少。针对这一患儿,肿大的囊肿占据孩子近半个腹腔,又伴有严重黄疸和肝功能损害,而肝功能不好的患儿,凝血机制受影响,术中容易出血,麻醉的耐受及复苏本身都有很大的难度,再加上长时间的气腹及低体温,孩子能耐受手术吗?这对手术、麻醉、术后复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术前,王斌副主任医师和冯奇主治医师在科主任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研究,对术中出现的困难做出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和麻醉科马星钢主任、陈芳主治医生、手术室护士及PICU杨卫国副主任医师多次讨论,反复论证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术中如何减少手术时间,如何减轻孩子的二氧化碳蓄积和低体温,出现问题如何应对,如何让孩子尽快复苏。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对患儿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

    2010年11月5日上午,通过手术组王斌、冯奇、王建尧医生的努力,麻醉科马星钢主任、陈芳医生及手术室护士的精心配合,经过4小时15分钟的手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胆总管囊肿的根治。术后经过PICU的观察和监护,下午4点拔去气管插管,患儿一切监测指标正常,手术成功。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正在逐步康复。

    这一手术的成功,是我院普外科、麻醉科、手术室、PICU等多科室密切配合的成果。标志我院腔镜技术及麻醉、复苏水平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外二科   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