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越纷繁复杂,新闻作为公众了解客观世界的桥梁作用就越为明显。在传播手段多样化、高速化的今天,尤应警惕“失真信息多米诺效应”与“不当舆论道德审判” 扰攘了两个月之久、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八毛门”事件有了新进展:患儿已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并已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了手术。 随着患儿病症的尘埃落定,随着真相的逐渐还原,回顾这一事件曲折反复、峰回路转的过程,重返事件发生、发酵的每一个节点,确实有诸多值得我们追问与反思的地方。这一起标本式的事件,也将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沟通、理解以及理性精神的价值。 为什么“八毛门”事件在曝光之初,舆论会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医院?可以说,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又一现实投影。无须讳言,过度医疗的现象确实存在,看小病、花大钱,不少患者都有类似遭遇,这也使得质疑医生成了不少人的习惯性思维。 事实上,这一事件也加剧了患儿家长的不信任感。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其中一例疑为巨结肠的新生儿因延迟手术造成肠穿孔,不得不送入重症监护室救治。医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关系,信则两利,疑则两伤。这种偏激甚至“全都不信”的极端思维,既对那些坚守职业良知底线的医护人员不公平,对患者自身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为什么患儿家长会一再拖延孩子的病情,甚至几欲使事件变成一场人伦危机?在患儿病情出现反复时,深圳市儿童医院提出,若家长消除顾虑,欢迎患儿到该院治疗。但家长对此表示拒绝,甚至也没有采纳广州儿童医院的建议而坚持让孩子出院——也许,只要“先天性巨结肠”不能确认,只要灌石蜡油等保守疗法有效,只要造瘘手术最终得以避免,就可以“坐实”深圳市儿童医院的“过度治疗”之嫌。 但不管怎么样,孩子的健康和安危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家长的这种做法,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让孩子无形中变成了人质,都可能置孩子于巨大危险的境地。在群情激昂的围观网友当中,也少有人发出“救孩子最要紧”的声音,这里面所隐含的对生命的体认,值得警觉与自省。 当然,整起事件中,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媒体的责任。“8毛钱治好了10万元的病”,巨大的数字对比差距,成就了一条爆炸性的吸引眼球的新闻,并往往被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经由微博等网络载体的进一步发酵,使涉事的深圳市儿童医院一时处于舆论指责的漩涡当中。但问题是,媒体为什么会如此轻信患儿家长的报料,而不去全面核实与谨慎求证?包括本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中,也存在对医学概念和事实的误用误解。 在这里,我们要诚挚地向读者表示歉意。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但是,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审慎的专业精神,才能使媒体在进行一些专业领域的报道时,更好地发挥监督功能,强化媒体的公信力。信息越纷繁复杂,新闻作为公众了解客观世界的桥梁作用就越为明显。在传播手段多样化、高速化的今天,尤应警惕“失真信息多米诺效应”与“不当舆论道德审判”。 目前,网友纷纷为深圳市儿童医院“翻案”;而曾经蒙受不白之冤的深圳儿童医院,不仅表达了盼望患儿尽早康复的良好祝愿,还呼吁舆论给予当事家长宽容和理解——我们希望,这能够成为推动医患互信的契机,进而降低医患对立所导致的巨大社会成本。这将是“八毛门”事件最好的谢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