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之一陈黎医生:患儿做检查坚持陪同神经内科有一名老医生,陈黎主任医师,她认真、负责、细心、直率,处处为患儿着想。 有一次,我带女儿找她看病,在等待的时候,听她跟前一个患儿家长交谈,那位患儿是一个颅内肿瘤的患儿,去过广州看病,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做手术,回来又继续找陈医生看病。陈医生是这样交代的:“你拿着单子去约核磁共振检查,约到什么时候,请你回头告诉我,你小孩做的时候我得去看看,您的小孩病情比较特殊,要我在场才可以开始做,避免发生意外!”家长面带微笑,连忙道谢。能看出家长虽然担心患儿的病情,可是也很庆幸能遇上这样的好医生,因此才露出了笑容。上一位家长走了以后,轮到我女儿看病了,她详细地进行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后,开了药。因为我女儿有喘,陈医生给开了喷雾,需要使用筒式吸舒配合。她问我有没有用过,我说没有,然后她说拿回来药,我教你。我心里默想:真好! 还有一点,我觉得她非常负责,患儿病情重的,她收住院后会在门诊看完病人后,来病房看看病人的情况。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病人,就算病人出院了,她还会打电话询问情况。你们说,她是不是一位好医生? 好医生之二莫志强:下了夜班又上手术台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组《福建医生手术32小时,累趴在地刷新医院记录》的新闻照片走红网络,这组照片让很多人看到了医生的辛苦和并不为人知的一面。有名网友评论这些 医生是“拼命天使”。看到这里,我其实特别想说,他们都不是够拼命,只是基于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工作方式更是医生工作中的常态。近几日在我们科室就有一个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莫志强医生是我们科室的住院医生,6月23日他值24小时班,夜里收了13位急诊病人,他要看病人,要开医嘱,开化验单,写病例,这些就足以让他整个晚上应接不暇了,更要命的是他当晚还做了5台手术,手术做完下来已经快天亮了,第二天本该下夜班休息,早上查完房却又跟着上级医生连做了九台手术,连中午饭饭都没吃,下手术台回到科室,他直接走到餐室,见到我问便有没有看到他的早餐,当时我看到他疲惫的神情,午饭时间都已过,早餐却还没吃,心里五味陈杂的很不是滋味。做医生难,做儿外科的医生更难,随时准备接收急诊病人,还要通宵达旦的做手术。莫医生前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去年还做了手术,身体还没完全复原,而每天又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昨晚手术间隙,短暂的间隔时间坐在手术室的地板上靠墙闭眼休息下。手术做完回到病房,因为儿科的患者大多数很小还没有自己正确表达主诉的能力,所以莫医生会不厌其烦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情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甚至连患者什么食物该吃什么不该吃都会一一列举。我会想这么一个为病人着想的一个人却因为这个职业都照顾不好自己的身体,其实不光是莫医生,我们科室哪位医护人员又不是如同他这般毫无保留的把青春献给了医疗事业。 最近社会上有很多暴力殴打医护人员的事件,每每看到此类事件我都特别忧心,其实医患双方多站在彼此的立场看待问题,多点包容,多点沟通和理解,悲剧也许不会那么多。我们的护士姐妹经常会开玩笑的说如果有来生绝不会做护士,这是玩笑话也是一种自嘲。每天在病房急促的呼叫铃中穿梭,“三查八对”像警钟样长鸣耳际,病人的各种要求铺天盖地而来时都曾让我们想要放弃,但是我们也会因为病人的一声简单的感谢而安慰,会因及时发现病情避免了病情延误而欣喜不已,当时光流逝在我们匆匆的脚步和医生极具挑战的手术台上时,我们心中都应该想起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的奉献一直都行走在路上!(资料来源:神经内科/普外一 作者:陈玉芬/彭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