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新闻
《晚报》载“儿童遗尿症可能引发人格障碍”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16-06-03 14:38:51

W020201028706903012109.jpg

插画:黄禧
 

  深圳晚报讯 (记者 周倩) 深圳的爸爸妈妈注意了!如果孩子在5周岁以上,夜间有尿意但是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每周尿床2次以上,并持续3月以上,基本可以确诊为遗尿症,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市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主任杨军表示,遗尿症涉及肾脏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儿保科、中医科等多学科,若小儿符合遗尿症标准,要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诊治及管理。

 5~7岁儿童是遗尿症高发人群

  据杨军介绍,许多家长对尿床认识不足,其实尿床也是一种疾病,如果孩子在5周岁以上,而且夜间有尿意但是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这样发生的无意识的排尿,每周尿床两次以上,并持续3月以上,就基本可以确诊为遗尿症,就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当然,偶尔一次尿床也不必太在意。

  杨军表示,遗尿症分为单症状性和非单症状性,其中,夜间尿量增多和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是单症状性夜遗尿的主要病因,而非单症状性可能涉及神经系统、脊髓、内分泌或者更严重的外科疾病。有统计资料表明,5~7岁的儿童是遗尿症的高发人群,其中5岁儿童遗尿症的发生率为16%,7岁儿童约为10%,不少单症状性遗尿症的儿童会随着年龄的增大缓解或自愈,但仍有0.5%~2%左右的儿童会一直持续到成年,而且随着年龄越大,症状会越重。

  据市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梁芳芳医生介绍,很多患有遗尿症的孩子,家长都不知该到哪个专科就诊。大部分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就医,无法系统化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去年下半年,市儿童医院开设了遗尿专科,整合了肾脏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儿保科及中医科等多科力量,已接诊了数十例遗尿症患儿,其中部分患儿已基本治愈。

 遗尿症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琪琪(化名)今年已经13岁了,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尿床,父母觉得尿床没什么,等她长大了就好了,结果到现在孩子还尿床。最近,学校在组织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夏令营,可以和同学单独出去半个月,对于琪琪来说意义非凡,可等到要报名的时候琪琪却怎么也不愿意参加了。老师很奇怪,打电话给琪琪父母想了解原因。琪琪父母也不好向老师道出实情。市儿童医院的遗尿专科门诊医生在对琪琪问诊及临床检查后发现,孩子不光有遗尿的问题,因为长期尿床,已经出现尿路感染,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化治疗。

  “儿童遗尿症影响儿童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杨军说,前几天他们科室就接诊过一名患者,已经10岁了晚上还要使用尿不湿。过来的时候孩子一直低着头,医生问话,他也不回答。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这个月复诊的时候,小孩已经不需要使用尿不湿了,而且,他开始跟医生讲话了,不那么胆小了。

 遗尿症也会遗传

  遗尿专科门诊接诊了形形色色的遗尿患者。上个月,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女儿过来找梁芳芳医师看遗尿,等到所有的病人看完,梁医生发现这个病人还没走。本以为她要问孩子的病情,结果出乎梁医生意料的是,这个妈妈面露难色地对梁医生说,她自己也一直有尿床的情况,而且到现在都没好,成人以后,尿床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她怀疑女儿尿床可能跟她有关系。梁医生给出了自己的治疗建议,并建议她去成人医院接受治疗。

  梁芳芳表示,遗尿症确实会遗传,父母如果患有遗尿的话,孩子有七成的几率会患病,双方父母都患有遗尿症的话,孩子尿床的几率会比不患病父母的孩子多11.3倍。尽管多数孩子的遗尿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缓解,但少数儿童会一直持续到成年,而且随着年龄越大,症状会越重。像这位妈妈就是这种持续到成年期的情况,需要接受治疗。而且随着年龄越大,治疗难度越高。因此,得了遗尿症,一定要尽早规范治疗。

  此外,对于5岁以下经常出现遗尿的儿童,不需要采取药物治疗,但父母要帮助孩子进行膀胱训练。比如晚饭后禁止饮水,睡前和夜间提醒他排尿;白天提醒孩子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加膀胱容量。同时,尿床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羞愧、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父母此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要加以安慰,打骂、嘲笑只会使他们病情加重。

  目前,市儿童医院还专门成立了遗尿诊治协作组,并被授予“广东省儿童遗尿症诊治定点单位”,由肾脏免疫科首诊查看孩子遗尿情况,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对症治疗或指引到相关专科就诊。协作组还计划面向深圳市及周边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及公众开展遗尿系列知识讲座及健康宣教活动,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引起患儿家长和各界儿科医师对儿童遗尿症的关注,让所有遗尿儿童在哪里都能得到同质化治疗,早日摆脱尿床苦恼。

  原文网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6-06/03/content_3540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