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务公开 > 医院新闻
他频繁眨眼,真不是故意的! ——其实是患上“抽动障碍”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18-06-04 10:30:06

  一大早,小俊的妈妈便带小俊来到医院,见到医生,妈妈便立即大倒苦水:“我家孩子不知怎么搞的,这两三个月总是眨眼睛,不时眨四五下,每天好频繁,看得我心很烦!打他、骂他都没用,怎么跟他说就是眨。更气人的是——你越说他,他眨得越是厉害!看了眼科,医生说没问题,让我来看你们心理科。”

  经过详细的问诊、评估和检查,医生考虑小俊患的是“抽动障碍”。医生跟小俊的妈妈说“小俊频繁眨眼睛真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故意气你的。是因为疾病的缘故,而且你越说他,他会更紧张,表现更严重。”随后,医生给小俊的妈妈详细讲解了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小俊妈妈一直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下面我们就来全方位了解一下抽动障碍这个病。


抽动障碍是什么?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为3%左右,高峰期在4-10岁间。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不自主地眨眼、挑眉、皱鼻子、歪嘴巴、耸肩膀、吸腹、甩手、跺脚、清嗓子、喉部发声等等,上面的情况可单一出现,也可同时多个出现,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根据症状表现及持续时间,抽动障碍又可分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和Tourette氏障碍三种类型。

  抽动障碍患儿也常常同时伴有多动症、强迫症、焦虑抑郁情绪等表现。

  抽动障碍可导致患儿缺乏自尊,影响患儿的社会形象、学习及家庭生活。


抽动障碍治疗知多少


  抽动障碍的治疗包括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饮食与环境调整。

  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可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抽动障碍特征和病程,可缓解患者及家庭的压力,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治疗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阿立哌唑、利培酮、可乐定透皮贴剂、硫必利和氟哌啶醇等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切勿随意加药、减药和停药。

  饮食与环境调整包括:妥善安排日程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使患儿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饮食方面避免使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


父母如何帮助抽动障碍患儿


  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对患儿很重要。减少对患儿症状的刻意提醒和关注,有助于患儿症状的减轻。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父母的陪伴、支持和鼓励,共同的户外运动都能不同程度帮助缓解患儿症状。此外要平衡膳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最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定期带患儿复诊,按照专科医师的治疗方案,不要随意加药、减药或停药,有问题及时向医生反馈,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切记:寻求专业医生的诊疗一定优于道听途说的偏方,只有正视疾病,患儿、家长、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才可能最大程度促进抽动障碍患者的尽早康复!


心理科抽动障碍门诊介绍


  心理科抽动障碍专病门诊设定于每周二上午,由经验丰富的张美燕主治医师出诊,将为抽动障碍患儿提供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开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治疗手段,促进抽动障碍患儿恢复健康。敬请关注! (撰文:心理科 张美燕 审核:周家秀)

  个人简介张美燕女,深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大六院),获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曾在广州市脑科医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做精神科医师,2016年5月调入深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专业擅长:各类儿童青少年期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情绪障碍、抽动障碍、多动症、学习困难、孤独症(自闭症)等的诊断和治疗,及儿童心理治疗。工作特点及理念:温和、规范、严谨,在临床工作中践行“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呵护儿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