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4—7日,全球消化病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会议—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UEG Week)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代东伶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及核心功能菌株鉴定:一项队列研究》(摘要号:AS-UEG-2025-00127)在大会上被接受为电子壁报展示,并在大会官方平台进行为期四天的全球交流,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传统干预多以行为训练和对症支持为主。近年来,“肠-脑轴”学说为ASD的生物学治疗开辟了新方向。大量研究表明,ASD儿童常伴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其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代东伶教授团队长期深耕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的交叉领域,本次发布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前沿科学背景。团队采用粪菌移植(FMT)技术,对一组ASD儿童进行了系统性干预与随访,并对其肠道菌群进行了动态、深入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本项研究的核心价值与重大突破,在于它成功跨越了单纯观察FMT整体临床疗效的层面,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深入解析了肠道微生态的复杂构成,并从中精准鉴定出数个可能承担核心治疗功能的关键细菌菌株。
“我们的研究旨在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成千上万的肠道微生物中,究竟是哪些‘精兵强将’在发挥治疗作用?”代东伶教授阐释道,“这就像是找到了一支军队中的‘特种部队’。这些核心功能菌株,可能在调节神经递质、减轻全身及神经炎症、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等关键环节扮演着枢纽角色。”
这一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为未来开发更具针对性、安全性更高的‘下一代益生菌’或精准微生态制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与明确的候选目标,使得ASD的生物学治疗从“粗放移植”迈向“精准靶向”成为可能。
此次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是代东伶教授团队多年科研积累的集中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团队于2025年9月在国际期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nouncement》上发表了从ASD儿童肠道中分离到的“Mediterraneibacter faecis SZCH001 和 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SZCHProba0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该基础性工作为本次研究中核心功能菌株的鉴定与功能分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菌株资源和数据支持,清晰地展示了团队从菌株分离、基因组解析到功能验证的完整研究链条与强大科研实力。
此外,团队在儿童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等领域的长期深耕,以及在纳米药物递送(如发表于《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高影响力期刊的研究)和疾病预测模型构建上的前沿成果,均为理解肠道微生态与全身性疾病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技术支撑与独特视角。
该研究获得UEG Week这一国际顶级学术平台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在儿童消化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领域已走在世界前沿,不仅为全球ASD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彰显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在临床科研转化与前沿医学探索上的强大实力。
代东伶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起点,但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下一步,团队将聚焦于这些核心功能菌株,开展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和更严格的临床试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未来能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个性化、标准化的微生态精准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从‘移植’到‘精准医疗’的跨越,让科研成果切实造福于每一个孩子和家庭。”
关于UEG Week:
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UEG Week,官网 https://ueg.eu)是全球消化病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会议之一,由欧洲联合胃肠病学联合会主办,每年汇集全球数万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胃肠道、肝脏等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