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号召,提高胃肠外科专业发展,提高患者满意度,我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支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2025年9月2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树成教授受邀前往深圳市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以“菁英人才计划”为核心开展系列指导交流及党建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专题授课、临床查房、医患座谈等多元形式,精准传递儿童盆底疾病诊疗前沿理念与技术,为提升科室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专题授课:解码盆底疾病诊疗新策略
张树成教授以“儿童盆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作为国内儿童消化道与盆底功能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结合自身深耕多年的临床与科研经验,系统阐述了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FD)的临床特征与分型体系——依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结果,可将疾病分为高张力型、低张力型、协同失调型等五种类型。
针对不同分型,教授详解了个体化诊疗方案:低张力型患者可通过增强肌肉张力训练实现91.3%的有效率,感觉异常型则需侧重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同时分享了盆底生物反馈训练、骶神经电刺激等核心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要点,以及中药调理、粪菌移植等特色疗法在顽固性病例中的实践经验。授课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为在场医护人员构建了系统的诊疗思维框架。
临床查房:精准指导疑难病例处置
在住院部查房环节,张树成教授深入病房,针对预先筛选的肛肠疾病疑难病例展开细致指导。他逐一听取主管医生汇报病情,结合患儿症状、检查结果进行补充问诊与查体,重点围绕排便异常、肛门括约肌功能评估等关键诊断依据展开分析,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特发性便秘、先天性肛门闭锁等病例的治疗方案优化提出具体建议。
针对一例长期依赖助便药物的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儿,教授强调需通过结肠传输试验明确梗阻类型,优先采用排便诱导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评估实施外科干预的可行性。其严谨的临床思维与精准的处置建议,为提升科室疑难病例诊疗水平提供了直接指导。
医患座谈:直面需求解答排便健康疑问
为切实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就医困惑,本次交流特别设置医患座谈会环节,聚焦儿童排便问题展开互动答疑。张树成教授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便秘反复复发原因”“生物反馈治疗适用年龄”“术后排便功能康复护理”“肛门结肠手术后排便”等问题逐一回应,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知识。
针对肛门闭锁术后排便异常的问题,张树成教授耐心回应:肛门闭锁术后便秘若长期未改善,可能因营养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因此需做好三点核心治疗和干预——一是坚持规律扩肛(按医嘱选择合适型号扩肛器),避免肛门狭窄加重便秘;二是建立固定排便习惯(每日早餐后30分钟引导排便,利用“胃结肠反射”促进便意);三是警惕异常信号,若孩子出现排便时剧烈哭闹、便血、腹胀呕吐,需及时就医排除肠梗阻等严重情况。座谈现场氛围热烈,切实缓解了患儿家庭的焦虑情绪,获得一致好评。
交流总结:深化合作共促学科发展
此次指导交流是深圳市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支部落实深圳市卫健委“菁英人才计划”的重要举措。张树成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科室实际,就人才培养、特色诊疗中心建设等提出建议,强调需强化功能评估与治疗的临床结合,推动诊疗技术与国际接轨。
胃肠、新生儿外科支部书记及深圳市卫健委菁英人才培养对象毛建雄主任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梳理吸收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肛肠疾病及盆底疾病诊疗流程,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守护儿童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