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时晓侠始终扎根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用专业与关怀陪伴患者走过一道道难关。从普通护士成长为科室科研小组组长,她既是危急重症患者的守护者,也是循证护理的践行者,更是儿童心血管康复领域的护理探索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手上稳、眼睛尖、心里暖”的护理理念,成为患者和同事眼中那个“能扛事、有温度”的时老师。
从临床中发现科研的种子:从“痛点”中寻找突破
“科研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从不是凭空想象的,它就在我们每天的脚步声里,在患者的一句句的反馈中。”时晓侠这样说道。2019年,她发现科室里使用胺碘酮的患儿会发生静脉炎,孩子静脉炎的“痛点”,直接戳中了她,成了她科研思索的起点。在护理部和护士长的支持下,她带着团队一点点摸索,通过循证护理实践,改进冲管手法、制定标准化评估流程,还亲手画起了健康教育漫画。最终,胺碘酮输注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看到孩子们少受罪,家长眉头舒展了,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然而,科研落地临床确也并非一帆风顺。“改变医护固有操作习惯比技术革新更难。”她回忆,部分同事最初对“冲管频率增加”存在不理解现象。为此,她通过数据对比、案例分享,用科研的数据和事实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理解和支持。在跨部门协作的问题上,她坚持“用证据说话”,积极推动落实流程优化。
“不能做机器人护士”:人文关怀是护理的灵魂
在时晓侠的13年的护理生涯中,两个案例令她至今难忘。一名先心病术后患儿因家庭原因,放弃压疮治疗计划自动出院,她深感遗憾:“那时候我就明白,医学不只是治病,更要看到每一个家庭背后的难。”另一名脑血栓合并病窦综合征的患儿,因她及时发现患儿神志淡漠,呼之不应,心率骤降并启动绿色通道而获救,术后她持续通过游戏互动缓解孩子的心理创伤。她说“技术能救命,但只有技术加上真心,才能真正治愈一个人。”想病人之所想,尽自己之所能,尽量再多做一点。——这句话一直指引着她的工作。
她把这种温度带进了科室的每一个细节。她参与设计的“术后鼓励墙”“闯关游戏”等创意项目,让患儿在正向激励机制中主动配合治疗;她还曾将晦涩的心律失常知识改编成相声,帮助家长消除焦虑。她说:“医学科普必须‘说人话’,家长懂了,孩子才能受益。”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科研需要“土壤”与“种子”
随着医院设立科研班、科室成立科研小组,她逐渐建立起“临床观察-团队研讨-项目孵化”的工作机制。从一个人的努力,到一群人的互助,在科研循证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如今,科室科研项目均源于日常护理场景,护士站白板上的“问题墙”、每周座谈会的头脑风暴......
2022年时晓侠赴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的经历进一步拓宽了她的视野。她将“心脏康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回科室,并创新性地结合基层医院在百色支援时学到的“低成本护理法”,例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康复教具。她说:“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走出去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性。”
未来:让心脏康复“活”起来,让科普“火”起来
谈到未来,时晓侠眼里有光。她要继续致力于心脏康复,探索医院和家庭联动的模式研究;下一步还准备做直播、写公众号,把专业的医学知识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护理的本质,是让技术有温度,让知识有力量。”她说。
寒来暑往13个春秋,时晓侠始终在临床一线,温情守护儿童健康,用科研赋能临床护理。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护理人的理想:一场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生命的漫长旅程。她用最喜欢的一首小诗结束了本次专访: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