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推动儿科领域智能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25年8月19日,深圳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庆祝2025年中国医师节系列学术活动“儿科智能,伦理护航-AI大模型和技术在儿科应用中的伦理挑战”交流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吉萍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受试者保护体系办公室主任张海洪教授以及我院内科、外科、医技、药剂科、护理部等科室人员,共同探讨儿科领域智能化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会议由深圳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祖莹主任主持。
深圳市儿童医院罗新乐书记为此次交流讨论会致辞,罗书记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罗书记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科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如何确保技术的合理、合法、合道德的使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举办此次交流会,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交流平台,让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通过深入研讨和思想碰撞,共同探寻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科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张海洪教授在交流研讨会中围绕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和伦理风险识别及治理展开论述,随后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积极响应、踊跃发言。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围绕着张教授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深圳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军主任提出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领域崭露头角,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必须保持理性,不能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不能盲目乐观的认为它能完全取代医生。杨主任提出,为提高诊断准确性,以粤港澳大湾区这区域为例,建立大湾区范围内的医学诊断模型,使得模型具有更好的均值性和数据可靠性,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医学诊断模型的辅助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医生的核心地位,推动医学诊断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神经内科操德智主任、感染科邓继岿主任等同样认为要对人工智能抱有谨慎态度,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其算法可能存在偏差和局限性。在伦理和法律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也引发诸多争议。例如,它可能会改变医患关系,使患者对机器产生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医生的人文关怀,同时,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无法对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
护理部肖志田主任提出,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可能存在错误、过时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对信息正确性进行证伪成为了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和判断,去伪存真,医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药剂科陈泽彬主任指出,在药学领域,人工智能具备特定的应用场景。针对复杂病例,人工智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医生的诊疗成效,规避因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
放射科曹卫国主任、检验科付笑迎主任、样本库邢志浩主任等医技科室负责人依次发言。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及生物信息专业领域具备一定优势,然而,也同时面临着技术可靠性存疑、数据安全性一致性待察以及责任归属界定模糊等相关问题。
普外科肿瘤组组长王建尧提出,人工智能为人们获取医疗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患者依从性差导致预后不佳的象限愈发凸显。医生需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避免盲目跟从,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治疗预后。
会议最后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吉萍教授进行了总结,通过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的交流,使得大家对儿科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展望未来,相关部门和机构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确保人工智能在儿科领域的安全、有序应用。
本次研讨会专家们各抒己见,分享实践经验与前沿思考,强调在追求技术创新时,不可忽视伦理准则;为推动儿科 AI 技术与伦理规范协同发展,搭建起交流平台,助力行业在保障患儿权益前提下,合理运用智能技术,提升儿科医疗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