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在催生变革的同时,亦引发隐私泄露、社会歧视、遗传风险等新型伦理挑战,加剧了社会不确定性与全球性风险。由深圳市医师协会主办,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医师协会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 “儿科临床伦理审查与科技伦理治理学术交流会暨儿科临床伦理审查培训班”(省级继教项目编号 2025022403001),于 2025 年 7 月 27 日圆满落幕。作为高端学术活动,本次会议汇聚人工智能、临床研究及伦理领域顶尖专家,通过 “线上 + 线下” 模式吸引 600 余名专业人士参与,与会人员反馈热烈,获业界高度认可。
首先深圳市医师协会秘书长张毅宏代表医师协会向市医师协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与会专家、同仁致以热忱欢迎。她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场高端学术盛宴,更是共探儿科医学伦理边界、驱动行业进阶的关键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医学伦理面临全新挑战;委员会以敏锐洞察积极应对,为儿科科技伦理治理积淀了宝贵经验。此次学术交流会与培训班的举办,既是委员会的重要举措,更将通过搭建智慧汇聚平台,聚焦儿科临床伦理审查与科技伦理治理的新课题、新路径,助力该领域认知与实践水平的跃升。
深圳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罗新乐代表深圳市儿童医院向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及同仁致以热烈欢迎。罗新乐书记强调,医学伦理已深度融入临床与科研工作,为实现研究型医院建设目标,医院在推动科研向纵深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需着力推进伦理工作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科技发展,伦理先行,伦理工作是临床试验开展的关键环节,参与人员必须恪守伦理优先原则,保障受试者安全与权益。作为儿童专科医院,医院高度重视伦理建设,尤其关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受试者的特殊保护问题,对伦理的探索是医学与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石。此次医学伦理继教培训班的举办,旨在推动学员通过持续学习,强化伦理意识、提升伦理能力,熟稔伦理理论体系与实操规范,并实现学以致用。
姚志彬教授以《天使与魔鬼—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为题,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切入,系统阐述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图景;他通过多个案例,生动展现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积极效用,揭示其 “天使” 属性;同时深入剖析该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挑战,包括伦理道德争议、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让听众认知其 “魔鬼” 面相。最后他总结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引发医学领域的深刻变革,需在挖掘其潜力与应对其挑战间寻求平衡,既要充分释放其优势,亦要警惕潜在风险。
刘俊荣教授以《科技伦理简易审查的适用与实践操作》为题,通过解读《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2023),并对比《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16)与《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23),以及《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涉及人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指南》中涉及简易审查的法规条款,系统阐释了科技伦理简易审查的适用情形,以及伦理委员与伦理委员会在审查中的实操规范。
牛奔教授以《从 “涌现” 到 “失控”:群体智能算法的伦理阈值》为题,展开系统论述。他先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剖析技术迭代、场景拓展等核心特征,揭示群体智能作为其进阶形态的重要地位与潜力。在此基础上,他阐释群体智能算法底层逻辑,从数据聚合、分布式决策、协同优化等维度,解析群体智慧涌现的技术路径与机制,为理解算法复杂行为奠定基础。随后,他指出群体智能算法的失控风险,分析自主决策偏差、系统级联失效等隐患,引向人工智能治理命题;进而探讨算法 “失控” 引发的伦理问题,如算法歧视侵蚀公平、决策透明性缺失影响信任等,揭示明确伦理阈值的紧迫性,为构建算法治理体系提供启发。
吉萍教授以《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新要求 — 基于学习与思考》为题,展开深度阐述。她从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紧密关联切入,引出科技伦理与医学研究伦理核心议题。当下科技日新月异,医学研究领域变革剧烈,新技术新方法催生伦理层面新变化与需求;她指出,传统伦理审查模式已难适应新形势,需更新完善。随后,结合自身学习思考,详细解读国内涉人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新规范的变化,涵盖审查范围拓展、标准细化、流程优化等,呈现出新规范对受试者权益的更强保障及对医学研究良性发展的引导,为从业者提供重要指导。
杨军教授以《儿童超说明书用药》为主题,展开系统阐述。他从超说明书用药定义切入,结合儿童生理特殊性与治疗需求,剖析其现状:既有因儿科临床试验数据匮乏的被动选择,也有挽救重症患儿的积极探索。他强调儿童超说明书用药存在药代动力学差异引发不良反应等风险,从临床医师视角提出四大伦理审查原则:以患儿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权衡获益与风险;遵循多学科协作;规范知情同意;建立动态监测与追溯体系,为其规范化实施提供专业框架。
许卫卫教授以《IIT 伦理审查常见问题》为题,对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 IIT)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详尽阐释。她通过列举伦理审查不合规的典型案例,着重强调生物医学研究必须经过严格伦理审查的刚性原则;并系统梳理了 IIT 项目各参与方及全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深入阐明需以合规性建设推动伦理实践,进而破解 IIT 项目方案审查中的现实困局;其论述为促进临床研究高质量开展、健全研究参与者保护体系、实现 “科技向善” 的共同目标与使命提供了清晰路径与专业指引。
王文建教授以《无意义重复性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为题,展开深刻且具现实意义的论述。他界定临床研究核心概念,强调其对医学进步的关键作用,阐明伦理审查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确保研究质量与科研公信力的基石。他剖析无意义重复研究现状:部分研究因缺乏创新、未参考现有成果盲目开展,浪费资源且违背伦理,还存在目标模糊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审查核心要素与落实措施,为遏制重复研究、推动科研健康发展提供伦理审查框架。
麦惠容教授以《干细胞伦理问题的探讨》为主题,从干细胞研究的当前发展态势切入,深入探讨该领域的伦理命题。她立足生物医学技术迅猛迭代的背景,聚焦其在推动干细胞研究突破的同时所引发的复杂伦理困境,从技术应用边界与人文伦理约束的双重维度展开系统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了医疗机构强化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防控的核心路径与实施策略,为实现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规范与科技创新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前瞻性指引,明确了该领域规范化发展的方向。
潘丽丽教授以《性发育异常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性发育异常诊疗领域的相关伦理学命题。她首先对性发育异常的核心概念作出精准阐释,继而围绕患者及家长参与性别决定的诉求、医院性发育异常协作小组的组建背景等关键环节,系统梳理了该领域诊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议题;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特征与典型案例分析,展开了细致且深入的论述,明确了性发育异常(DSD)规范诊疗与医学伦理原则的内在关联,为临床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伦理决策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指引。
祖莹教授以《临床研究中的 “特别守护”— 弱势群体伦理保护必知清单》为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讲解。她首先精准阐释弱势群体的核心概念与涵盖范围,同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后续论述奠定坚实法理基础;在此之上,她详细介绍公平正义、尊重自主、有利无害等伦理保护基本原则,以及弱势群体在临床研究中应享有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获得医疗救助权等基本权利;并结合实际案例,列举知情同意书常见的表述模糊、信息不完整等问题,深入阐述伦理审查核心要点,即确保研究设计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统一、保护措施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此外,她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享,具体阐述针对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伦理保护对策,从前期风险评估到后期权益保障形成完整闭环,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次会议聚焦科技伦理前沿探索、儿科伦理规范创新、弱势群体保护升级三大核心议题,汇聚医学、伦理、法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顶尖智慧,展开深度学术碰撞与实践探讨,在儿童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标准、儿科科技创新伦理边界界定、弱势儿童权益特殊保障机制等关键领域形成前瞻性与实操性共识,为破解儿科医学伦理难题提供突破性思路。此次成果标志着深圳市儿科医学伦理建设从实践探索迈向体系化构建,其创新性与系统性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伦理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 “深圳样板”,彰显新时代医学伦理建设的先行示范作用。未来,医院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深化伦理审查标准化与精细化建设,通过完善多维度审查机制、强化人才梯队培养、搭建跨机构协作平台等,为儿科科技创新筑牢伦理防线与制度保障,推动 “科技向善” 在儿科实践中落地,为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