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学科建设 > 三名工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国之名医儿童消化疾病团队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24-11-23 14:23:42

  【团队简介】 

  深圳市儿童医院通过引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国之名医儿童消化疾病团队,双方合作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规范精准诊治体系建设、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预警和无创诊断方法研究探索及具有国家示范标准的慢病诊治平台与区域性大数据库平台建设三大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将深入研究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建立儿童IBD的精准危险度分层评估体系,从而实现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和研发精准治疗的新策略;将探索基于精准诊断的生物制剂联合治疗、序贯治疗等新模式,对部分致死性极早发炎症性肠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将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无创诊断体系和患病风险预警体系,探究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筛选和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实现疾病的有效治疗;同时,建立健全的儿童炎症性肠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慢病管理体系。此次合作将使深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疾病救治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培养优质消化专科人才队伍服务深圳的广大患儿。

  依托科室: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引进团队人数:11人 [1名带头人、5名核心成员、5名团队成员] 

  【团队组成】 

  团队带头人: 


王天有教授


  团队带头人业绩综述: 

  王天有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亚洲卓越儿科医师奖、中国儿科医师奖、国之名医获得者。王天有教授致力于儿科重大疾病及儿童慢病的诊治研究,结合血液系统疾病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研究经历和背景,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近年来,与北京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深度合作,利用基因治疗新技术和慢病管理的诊治优势,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精准治疗及炎症性肠病的慢病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实现儿童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治平台建设,借助王天有教授所领导的重点实验室助力消化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炎症性肠病的致病机制研究,在临床中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针对单基因突变导致的极早发炎症性肠病(VEO-IBD)。

  学术兼职有: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合理化用药专家委员会主委,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总编辑,中国小儿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杂志副主编,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杂志编委。承担“863”、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4项,其中3项已顺利完成。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共发表SCI论文60篇,总影响因子161.52,最高13.709,总计被引473次;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9篇,总计被引891次。

  团队成员:

  1、吴捷教授,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于加拿大BC儿童医院、新加坡鹰阁医院、新加坡KK妇儿医院担任访问学者。致力于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首先提出了采用排除饮食疗法联合部分肠内营养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儿童的诱导缓解。项目《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致力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首次在我国提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关系,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国家级和SCI论著100余篇。主编《儿科诊疗手册》、《小儿营养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手册》和《儿童过敏诊治手册》等7部著作,副主编3部。牵头制定《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和《微生态制剂儿科处方审核建议》,共同执笔《中国儿童食管狭窄诊治专家共识》、《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诊断、管理和内镜处理专家共识》等6部专家共识,并参与10余部儿童消化领域指南或共识的编写,2024年度承担国家基金项目一项。

  2、叶晓琳教授,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获得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称号,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科胃肠疾病与保健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儿童肠道微生态学组,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诊治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和SCI论文20余篇,参编论著5部,参与《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

  3、官德秀教授,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预备党员。现任中国妇幼儿科胃肠疾病与保健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分会小儿消化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儿童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委员、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消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秘书、JPGN中文版--胃肠专刊青年编委。于美国纽约摩根斯坦利儿童医院担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擅长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熟练操作儿童消化道内镜进行诊治。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申报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无创性联合评价体系对儿童炎性肠病活动程度的诊断真实性评价的研究》(Z151100004015074)(作为课题联系人负责IBD协作组的沟通,并且管理课题数据及后期统计分析),参与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消化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XXZ0504,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致病基因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多本论著。曾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2018-2019年度优秀教师、儿科转岗医师培训优秀导师。

  4、秦秀敏教授,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消化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分会小儿消化微创学组青年委员,JPGN中文版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及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期间将多项内镜相关新技术在儿童中开展并落地实施,擅长儿童消化疾病的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及ERCP的诊断及治疗。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和SCI论文10余篇。2021年1月至6月于医科院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进修。

  5、于飞鸿教授,女,硕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消化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妇幼协会小儿微创消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委员。2007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进修6月、202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修3月。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消化专业工作,2008年起从事儿童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工作,在国内诊治水平领先,在此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参与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排除饮食疗法在中国北方克罗恩病儿童诱导缓解中的临床应用”、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消化专项“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菌群变化关系的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儿科专项“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致病基因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数篇。

  6、冯国双教授,男,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主要从事医学数据的挖掘与统计分析。2019年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大数据中心并负责工作,已成功牵头建立了国内儿童数据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FUTURE数据库(The FuTang Updating medical Record database)。致力于开发多个预测模型,且均成功申请专利并成功转化,而且已经正式在北京三院生殖研究中心临床应用,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预测模型的空白。编写多部统计学方面的专著,如《白话统计》《小白学SAS》,《医学案例统计分析与SAS应用》和《医学研究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SAS实现》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主编《医学常用实验设计分析及SAS实现》。近5年承担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等课题共4项,总经费408万;近5年以(并列)第一/(并列)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27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分,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2.1分。

  7、李晓波教授,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及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德国图宾根大学脑研究所交换留学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表观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项目监督评估专家、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库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同时担任J Hazardous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od and Chemical Toxicity等SCI期刊评审专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PNAS,NanoToda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Nanoimpact, Nanotoxicolog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IF)164.0,其中IF>15分4篇。

  8、李志刚教授,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血液疾病研究室主任,一直从事儿童血液病发病与复发机制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建立国内首个全国性儿童组织细胞病协作组,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3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

  9、张添卓,女,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消化科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主要方向为儿童炎症性肠病中致病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分子机制,以及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指标特征分析及相关临床意义。同时参与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儿童炎症性肠病分子免疫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2篇,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

  10、赵会君,女,本科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后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硕士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microR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博士及博士后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抽动障碍中的临床及基础机制研究。在国内发起了首项粪菌移植治疗孤独症患者的临床研究,验证了粪菌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效果,并探索了粪菌移植对孤独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学及免疫系统的影响。在此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文章4篇,参与发表文章3篇。


2023年12月10日三名工程项目启动仪式

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引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王天有教授国之名医儿童消化疾病团队,正式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


 

团队带头人王天有教授在消化内科病区进行教学查房


团队带头人王天有教授带领消化内科病区医师们进行病例讨论


团队带头人王天有教授给全院做工作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525C9105-101E-4AA1-87FC-F3C7E9FC6636.png

团队核心团队成员吴捷教授在消化内科病区进行教学查房


  经过五年合作,全面提高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技术能力建设、学术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文化建设水平达到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水平,为深圳市儿童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及治疗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并使需要全生命周期治疗的儿童炎症性肠病治疗窗口前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负担与浪费。促进儿童健康起关键作用。同时先行示范儿童慢病管理及监控网络建设与实施。

  团队总合作目标如下:

  一、儿童炎症性肠病规范精准诊治体系建设,实现精准诊断,提高治疗应答率;

  二、探索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预警和无创诊断方法研究,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

  三、建设具有国家示范标准的慢病诊治平台及区域性大数据库平台,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本地区疾病管理及服务能力,实现以国家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 为引领的、深圳市儿童医院为主体的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