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学科建设 > 三名工程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教授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团队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供稿科室 : 发布时间 : 2024-11-23 14:20:26

  一、团队介绍:

  新生儿科是深圳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集新生儿诊疗、危重新生儿监护和新生儿康复为一体的新生儿医学中心。科室目前开设病床90张,其中NICU床位70张,场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每年通过新生儿转运系统转入危重患儿近千人次,覆盖整个华南片区,国内首次开展主动亚低温转运病人。现有技术人员近120人,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委员,5人担任省级专科学会委员,2人担任多种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期刊的编委。新生儿科设备齐全,有各类呼吸机、脑氧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以及床边脑电图监测等。科室目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国一流的新生儿脑损伤救治与康复基地。

  引进母得志教授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团队后,将推动我院新生儿危重症专业硬件及软件基础的本质提升,体系构架优化和理念的转变。最终建成华南地区领先的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专科;借助母得志教授危重症团队学科优势,将在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中心(NNCC)、出生缺陷疾病、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护等三个方面开展合作。建设目标包括:①建立深圳市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②建立深圳市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网络,全国一流的新生儿脑损伤救治与康复基地;③获得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④建立深圳市新生儿危重症医师培训中心。

  依托科室:新生儿科

  二、团队组成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教授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团队合照

  (一)团队带头人:


母得志 团队带头人

  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学术院长,华西儿童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会长、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儿科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获得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儿科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及部省级课题10余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英文论文240余篇),主编、主译、参编儿科教材和专著30余部,培养研究生80余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0余项。

  (二)团队其他成员:(核心成员8人)


王华 核心成员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新生儿科副主任,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委会遗传病学组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遗传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出生缺陷预防和控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产房安全和助产学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儿科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多家杂志青年编委。作为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支撑及应用基础项目等基金资助,共计经费约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共计10余篇,参编著作10本。


张莉 核心成员

  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擅长早产儿营养及围手术期管理。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博士点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作为主研获得2014年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一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2015.10赴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访问学习一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委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围产青委会委员,四川省医促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8年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


夏斌 核心成员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母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控制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儿童用药评价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应俊杰 核心成员

  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尤其是新生儿神经发育、脑损伤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负责经费100万元),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一等奖1项、成都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王少璞 核心成员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华西第二医院PI。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独立通讯),Trends in Genetics(IF=11.4,独立通讯),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5.9,第一作者), Gut Microbes(IF=12.2,第一作者),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IF=11.3,第一作者),Carbohydrate Polymers(IF=11.2,第一作者)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青年项目82100590和专项项目82241036)。在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以下重要进展:(1)成功建立了国际上目前最大的婴幼儿肠道细菌基因组参考目录,明确了婴幼儿肠道细菌的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2)全面揭示了婴幼儿肠道病毒组暗物质的全貌,建立了婴幼儿肠道病毒组参考目录;(3)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早产儿出生队列,同时整合全球其他早产儿出生队列,阐明了早产儿肠道耐药基因组的特征,首次建立了以耐药基因组为基础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测模型。


陈琼 核心成员

  硕士,副主任护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教学护士长。是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护理学组委员;中华妇幼保健学会助产士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兼秘书;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四川省生物信息学会第一届智慧医学教育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医学哲学与人文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美国心脏学会BLS导师。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临床护理与教学、管理工作及本科教学多年,曾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院及儿童医院访问学习。在SCI、medline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执笔临床指南3部,主编及参编专著3部,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及校级课题6项,获第一届四川省护理学会科技奖成果推广类一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二等奖;四川大学新时代医学教育“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优秀成果奖;四川大学护理学标志性成果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比赛、多媒体比赛、全国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第二届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四川大学第五届“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及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四川大学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熊涛 核心成员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生儿科副主任,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医会新生儿协会青年委员,省预防医学会妇幼管理分会委员,省药学会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2012年获四川大学儿科学博士学位,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近10年,对儿科,特别是新生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1项及四川省卫计委课题等多项课题。作为负责人获得四川省医学科学奖(青年奖)一等奖,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学奖一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石晶 核心成员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新生儿科副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40多篇论文。担任了国内儿科学主要学术组织委员,作为第一执笔人撰写了《儿童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专家共识》及《新生儿动脉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专家共识》,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团队专科特长:

  新生儿科创建于1973年,是四川省唯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科),也是全国仅有的同时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和全国首批“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新生儿学科单位,也是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是我国西部地区设备最先进、医疗护理技术力量最强的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转诊中心。

  科室分设华西院区及锦江院区两个病区,年收治病人6000-7000例,涵盖新生儿内、外科所有病种,疑难危重症比例占80%以上,抢救成功率99.8%。科室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雄厚,在职医师70名(含新生儿呼吸治疗师9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9名,医生多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护士241名。近五年来毕业博士生20余名,毕业硕士生50余名。

  学科带头人母得志教授担任“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华西新生儿科团队近年来主要开展器官发育与损伤修复研究,具备国内一流的科研基础,学术成绩斐然。团队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项6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近5年团队在“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500余篇,牵头制定临床诊疗指南10余部。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





  (四)团队简介:

  华西二院新生儿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单位。华西新生儿病房拥有305张床位(含新生儿外科床位12张),医护人员共计300余人,具有6名博士生导师,13名硕士生导师。团队有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华西新生儿科除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外,还具有“器官发育与损伤修复研究中心”。近年来主要围绕新生儿危急重症尤其是脑损伤的修复重建开展相关研究,运用发育期神经损伤动物及细胞模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的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

  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名列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专科系列第1名。

  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STEM)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学排名全国第7名。

  2021年度复旦医院排行榜(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学排名全国第9名。

  三、团队特色技术介绍:

  团队开展包括早产儿管理、新生儿换血术、机械通气、吸入一氧化氮治疗、亚低温治疗、床旁重症超声、床旁神经重症监护、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床旁胃肠镜、肠内外营养、CRRT、ECMO、危重新生儿远程转运等各类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首创国内新生儿内外科嵌合病房,实现新生儿外科手术及围术期一体化管理,病种涵盖新生儿普通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等相关病种。与产科进行围产期一体化管理,同时搭建早产儿全生命周期随访平台,实现对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多学科全程管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率国内领先,达世界先进水平。高危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了进口暖箱、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辐射半径达300余公里,基本能够涵盖全省绝大多数人口稠密的地区。

  我科从成都周边地区以及广元、自贡、南充、内江、德阳、绵阳等城乡转运的高危新生儿均得到了及时救治;还收治了许多来自西藏、甘孜、阿坝、凉山、云南及贵州的少数民族患儿,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新生儿科与小儿心血管内科合作,成功开展了多例早产儿先心病介入术、巨大颈部淋巴管囊肿介入术;与小儿呼吸免疫科合作开展早产儿床旁纤支镜检查,与小儿消化科合作开展早产床旁胃镜检查,与小儿肾脏科合作开展新生儿透析治疗。我科还与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合作进行新生儿外科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与华西医院眼科合作开展早产儿眼底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手术转诊,与华西医院心血管科合作进行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筛查及转诊等。另外,团队与药学部合作,在国内率先引进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科临床诊疗工作。现已初步建立新生儿临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体系,对新生儿期常用药物,如苯巴比妥、氨茶碱、地高辛等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浓度监测。通过科学合理选药,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保障每名危重新生儿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