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 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知识 > 儿童保健
超声引导下注药硬化术治疗脉管畸形
来源 :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 王雷、周路遥 供稿科室 : 超声科 发布时间 : 2025-06-20 11:55:21

  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一个6个月的宝宝,头顶起了一个红红的包块,有越长越大的趋势。妈妈带他到深圳市儿童医院看。超声检查提示:包块血供丰富,符合血管瘤。外科医生建议采用超声引导下注药硬化治疗。于是,妈妈带着宝宝来到超声科,咨询超声引导下注药硬化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和可能并发症。我们告诉妈妈:这种方法很微创,几乎不会有明显的并发症,已被证实有很好的疗效。妈妈听了介绍后,打消了疑虑,同意治疗。随后,宝宝在手术室进行了超声引导下血管瘤注药硬化。术后一个月,头顶的包块明显缩小,表面结痂。复查超声显示,包块内血流明显减少(提示血管已被硬化),妈妈对此很满意。


治疗前外观                                治疗后1个月明显缩小


治疗前彩超血供丰富                            治疗后1个月瘤内几乎无血供

6个月大男宝头顶血管瘤治疗前后对比

  血管瘤是脉管畸形的一种类型。根据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的分类系统最新分类(基于2023年更新版本),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是先天性发育异常,随年龄缓慢增长,很少自发消退。

  儿童浅表脉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在头颈部,常位于浅表筋膜层或肌层,分界不清晰,与正常肌肉组织并存,手术彻底切除有一定难度,术后易复发,如果扩大切除范围,对患儿机体创伤较大,甚至会影响正常肢体功能。严重时对患儿的容貌外观、心理及身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复杂的脉管畸形、脉管瘤治疗一直是临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可视化微创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引导下浅表脉管畸形、脉管瘤注药硬化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见方法。超声可辅助明确病灶性质,精确定位病变具体位置,明确与周边血管、神经、脏器等毗邻关系,实时监测穿刺路径、多点多次及单点多角度将药物注入瘤腔内,达到硬化的目的。同时,术后还可以运用超声对疗效进行评估。与传统手术切除相比,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具有费用低、创伤小、效果佳等优点,已成为浅表脉管畸形首选治疗方法。我们深圳市儿童医院超声科已经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多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治疗前               注射后,泡沫硬化剂在囊腔内弥散良好


2个月后复查:囊腔明显缩小

  4岁女孩,右上臂脉管畸形一例治疗前后对比

  另一左眉弓血管瘤男宝,治疗后疗效满意,妈妈发来感谢信息


  超声引导下浅表脉管畸形药物注射硬化术

  1. 适应症:(1)超声检查诊断为脉管畸形或脉管瘤,且超声能完整显示瘤体;(2)脉管畸形或脉管瘤部位出现不同程度胀痛等不适症状;(3)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正常;(4)无明显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倾向。

  2. 禁忌症:药物过敏(如硬化剂);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重要结构毗邻(如神经、大血管)且无法规避。

  3. 常用硬化剂:聚多卡醇、平阳霉素。

  4. 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

  超声评估病灶范围、血流及毗邻结构。

  签署知情同意书,备急救药品。

  局部消毒、麻醉(局麻或全麻,根据患者年龄/配合度)。

  (2)超声引导穿刺

  选择安全路径,避开神经、大血管。

  穿刺针进入病灶中心(静脉畸形需确认回血)。

  (3)药物注射

  准备药物,制作泡沫硬化剂

  注射药物,超声实时观察药物扩散(避免外渗)。

  (4)术后处理

  压迫包扎,观察10分钟(过敏或出血)。

  抗生素、止痛药(必要时)。

  5.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肿胀/疼痛:常见,1-3天可缓解。

  皮肤坏死:药物外渗导致,需清创换药。

  神经损伤:穿刺误伤,需早期识别。

  过敏反应:罕见,立即停药并抗过敏。

  6. 术后随访

  术后第二天复查超声查看有无并发症

  术后一个月复查超声评估疗效,必要时重复治疗(间隔4-6周)

  7. 技术优势

  精准:实时超声避免盲穿。

  微创:无切口,恢复快。

  可重复:适合复杂或多发病灶。

  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周路遥主任(福田院区)

  每周三上午林洲副主任(福田院区)


  专家介绍

  周路遥, 深圳市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科超声及人工智能辅助超声诊疗。熟练掌握成人及儿童腹部及浅表器官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Radiology, BMC Med,Npj Digit Med等知名SCI期刊发论文近40篇。获软件著作权二项(第一完成人)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临床专项及临床多中心研究子课题各1项。曾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柯麟新星人才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业务费项目支持。是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Pediatrics,Liver International, IEEE TMI,Neural Networks,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European Radiology等十余个SCI杂志的审稿人。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儿科超声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儿科超声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 执行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超声学科建设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 常务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委员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青年编委


  林洲,深圳市儿童医院超声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超声诊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先天性心脏病、男性生殖系统、肝胆系统疾病、造影增强超声和介入超声。美国杰斐逊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研修;主持和参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研项目2项;参编小儿超声专著《小儿超声诊断学》(2013年第2版)和2018年出版的操作标准《小儿超声诊断学手册》等著作共5部;发表SCI及核心论文10余篇;参与GCP药物/器械临床试验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