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浅蓝色的床单上。5岁的涵涵靠在姐姐怀里,小脸还有些苍白,但眼睛亮晶晶的——今天是她5岁的生日。
涵涵是个特别的孩子。2岁半时,她被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出了故障,导致她的身体像电量不足的机器,连正常吃饭都成了奢望。为了维持基本营养,4个月前,家人带着她从哈尔滨辗转来到这里,接受了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口空肠管置管术(PEG-J)。这根细细的管子,成了她获取能量的“生命通道”。
“回家后孩子营养状态好多了,我们也松了口气。”涵涵姐姐回忆,可命运总爱开玩笑——不久前,涵涵因并发感染住进了北京儿童医院的ICU,经过全力救治才转危为安。这次专程来深圳,是为了更换快到期的空肠管。涵涵姥姥说,“这里的医生经验丰富,我们放心”。
当医护人员推着治疗车走进病房时,涵涵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车上的东西让她愣住了: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包装精美的积木玩具,漂亮的气球,还有一个插着蜡烛的小蛋糕,烛光轻轻摇曳。“涵涵,生日快乐!”医护人员围过来,有人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有人把礼物塞进她怀里。涵涵先是一怔,随后嘴角慢慢扬起,小手紧紧攥住蛋糕上的蜡烛,眼睛里闪着光。姥姥的眼眶红了,低头抹了抹眼泪:“孩子生病后,很少这么开心……”
“我们知道,MELAS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我们会一直陪着你,让你每一次换管不害怕,每一天都尽可能开心”住院总敖医生说。护士长接过话茬,把康乃馨放在床头柜上:“这束花代表阳光,就像涵涵一样,要永远向着亮的地方。”
这样的场景,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并非偶然。在这里,每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孩子,都会有一份专属的“关怀笔记”——记录着他们的饮食偏好、兴趣爱好、害怕的检查项目;每一次更换导管,医护人员都会提前用模型讲解步骤,让孩子们从恐惧变成“小勇士”;遇到病情反复的孩子,医生们会反复研究影像资料,调整最优方案,哪怕多花几小时也要找到最适合的治疗路径。
“孩子的笑容,是我们最想守护的东西。”主管护师曼曼轻声说。从哈尔滨到深圳,跨越千里的信任,不仅源于精湛的PEG-J技术(这项技术能为无法正常进食的孩子建立营养通路,减少并发症),更源于每一次治疗中传递的温度——那束花、那个蛋糕、那句“我们会一直陪着你”,都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
烛光里,涵涵吹灭了蜡烛,许了个小小的愿望。姐姐说,她希望孩子能一直这么开心。而病房外的走廊上,医护人员们相视一笑,又转身走向下一间病房——那里,还有很多需要被温柔以待的孩子,等待他们用专业与爱,点亮生命的微光。